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逐渐重视企业的绿色发展。本文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具体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能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具体而言,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环保投资,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环保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会促进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增加环保投资。本文不仅有利于丰富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和环保投资的文献,还对拓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制定环境规制政策以助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9~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机构投资者总体及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税务激进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税务激进程度显著正相关,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税务行为越激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划分比较后发现,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税务激进行为的影响力较弱,不能有效发挥治理作用,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会对被投资企业的税收活动带来有利影响,增加上市公司税收激进程度,发挥了重要的治理作用。将样本按照最终控制人进行划分后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税务激进程度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为背景,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治理角色。研究结果表明,机构的期末持股比例、长线型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线型基金与过度投资显著负相关,表现为有效监督者的角色;短线型机构投资者则缺乏公司治理的意愿和动机,表现为利益攫取者的角色。研究结果意味着,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具备有效监督者和利益攫取者的角色,何时表现出何种角色取决于持股比例以及持股时间。  相似文献   

4.
计方  刘星 《财政研究》2011,(3):69-72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非效率投资视角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积极股东的监督作用,其持股比率与公司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程度显著负相关;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监督与抑制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逐渐被西方认同,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受长期利益驱动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中国国企因受政府干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对国企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国企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未体现出明显的治理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企的关联并购中,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也不再显著。我们认为,我国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多为主动投资,会积极参与国企监督与决策,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国企中的投资多为被动投资,不关心个体的经营;国企关联并购中的政府干预更强,使得交易型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发挥作用。本文将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逐渐被西方认同,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受长期利益驱动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中国国企因受政府干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对国企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国企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未体现出明显的治理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企的关联并购中,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也不再显著。我们认为,我国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多为主动投资,会积极参与国企监督与决策,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国企中的投资多为被动投资,不关心个体的经营;国企关联并购中的政府干预更强,使得交易型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发挥作用。本文将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3-2010年的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董事会特征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下商业银行董事会的治理作用不明显,而机构投资者却有很好的治理效应.在以独立董事比例为依据的分组样本中,对于低独立性样本,独立董事和机构投资具有互补效应;对于高独立性样本,独立董事和机构投资者呈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依据的分组样本中,无论是在低机构样本纽中还是高机构样本组中,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机构投资者之间都呈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保基金作为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能否发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实现其社会效应愈发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从社保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前后公司盈余管理变化的角度来衡量社保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社保基金与其他投资机构者一样发挥了监督作用,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有效抑制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发现,国有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对社保基金的这种治理效应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视角,深入考察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治理效应、投资行为偏好,以及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具有显著更高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发挥了积极的监督效应;(2)高派现上市公司吸引了更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示机构投资者将现金股利视为其构建投资组合的关键要素,遵循了"谨慎人规则";(3)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现金股利的监督效应、股利偏好方面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揭示着我国各类机构投资者可能存在趋同的投资风格;(4)我国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将现金股利政策视为上市公司传递的一种"信号"而非解决传统代理冲突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能否有效监督并参与公司治理,进而有效促进持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选取2010—2021年3526家A股上市公司的25625个年度观测值,针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持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展开大样本分析。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可通过缓解代理问题,优化内部控制,有效发挥公司治理作用,促进持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相比,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持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在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持有股份,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有效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作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的因果关系影响。有鉴于机构投资者和企业避税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择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距离作为机构持股的工具变量,我们发现在控制内生性之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行为仍然存在明显的制约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与税收征管在避税上存在互为补充的关系,同时机构投资者能通过抑制企业避税提升公司价值,而这一效应在税收征管强的地区更为明显。本文提供了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影响的因果关系证据,从而拓展了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作用的文献,对于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治理企业避税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评价半强制分红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目标是否实现,不能仅仅着眼于现金分红水平是否提高,更要关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能力和资本投资效率是否改善。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半强制分红政策下的现金股利决策对公司投资效率和融资约束的影响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有再融资需求公司,不仅迎合现金分红会提高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且过度现金分红会加大公司再融资需求与投资不足的敏感性;对于无再融资需求公司,迎合现金分红不会增加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门槛现金分红也不能降低公司自由现金流与投资过度的敏感性。这给优化半强制分红政策、完善股利决策自治机制提供现实启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能够有效抑制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有效降低了股价波动和股票错误定价,从而显著抑制了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环境不确定性和管理层自利性越强,则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抑制效应越弱。进一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为交易型、发生股权质押以及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企业时,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影响更强;而且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治理效应产生了积极的后果,显著抑制了高管减持寻租,提升了企业价值,降低了高管减持时的择机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并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构投资发展政策和措施。机构投资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受到质疑。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采用监督绝对净收益的标准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决策情况。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监督绝对净收益大于零,就会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相似文献   

16.
陈康  刘琦 《金融研究》2018,459(9):126-142
本文利用2006-2015年间的数据研究了融资融券对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利用融资融券作为股价信息含量的一个外生冲击变量,本文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确实存在反馈效应,融资融券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标的公司投资-股价敏感性,这个结论在采用倾向得分模型(PSM)配对后依然成立,说明融资融券使股价融入了更多有利于管理层投资决策的信息。其次,融资融券对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在机构投资者比例高、流动性高、处于新兴行业的这类管理层反馈效应更强的股票组中更显著。参照以往研究考虑了融资约束对反馈效应的调节作用,同样发现融资融券对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组中更显著。最后,融资融券交易规模越大,投资对股价的敏感性越强。  相似文献   

17.
已有多篇文献强调税收征管的“治理效应”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却忽视了税收征 管可能存在的“征税效应”。本文立足于中国政企关系现实状况,着眼于系统评估税收征管的 “征税效应”对企业投融资活动的影响。基于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发现: 严格的税收征管提高了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降低了公司投资-托宾Q敏感性,且上述效应 对国有上市公司而言更显著。这意味着,税收征管会加剧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 约束,损害其投资效率。本文还证实法制环境的改善有助于缓解公司融资约束,提升公司投资 效率。本文不仅为理解税收征管活动的“征税效应”提供了有益视角,更为改善企业投融资环 境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与先前主要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文献不同,基于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异质性,考察分析师跟进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影响及其企业风险提示信息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比例随分析师跟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程度因机构投资者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风险提示信息的加入会减弱分析师跟进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提示信息产生的持股减弱效应显著改善了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是否采纳分析师的跟进意见,既与机构投资者的不同类型有关,也与风险提示信息的决策价值相关,对风险信息的考量有助于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投资组合视角出发,在考虑投资组合权重的前提下,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投资组合中不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投资组合中权重较高的企业发挥了积极监督效应,抑制了该类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管理类型细分后发现,机构投资者同时抑制了该类企业正向与负向盈余管理。现有文献主要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忽视了投资组合的权重,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金税三期”分阶段实施的特征,为研究我国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金税三期”改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税三期”改革降低了A股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机制分析表明,“金税三期”形成征管效应,通过提高税收征管强度减少企业拥有的自由现金流,最终影响了投资水平;“金税三期”形成治理效应,通过抑制企业代理问题影响投资水平;“金税三期”形成监管效应,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影响投资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金税三期”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在非国有、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影响更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金税三期”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率。本文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我国税收征管强度加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也能为“金税四期”改革的推行和效应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