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94年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体制并轨、2005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政策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人民币汇率发生结构突变。本文通过邹检验对人民币汇率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找出可能发生结构突变的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内生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确实发生了结构突变,突变点为2007年10月。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许许多多制度变迁。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和冲击的事件有1989年汇率调整、1994年汇率体制并轨、2005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它们极有可能引起人民币汇率发生结构变化。本文对人民币汇率的外生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发生了结构变化,在时间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趋势平稳,其他时间段为带有结构断点的单位根过程,不考虑结构突变可能会带来"伪协整"问题。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我国的汇率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人民币一直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许多制度变迁。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有1989年汇率调整、1994年汇率体制并轨、2005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外生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发生了结构变化,在时间段1994年1月至2005年?月趋势平稳,其他时间段为带有结构断点的单位根过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的汇率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人民币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选取2005年7月至2014年7月的月度数据,采用非线性傅里叶单位根检验和滚动因果检验实证研究了汇率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傅里叶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为非线性平稳时间序列且存在一个结构突变点,购买力平价成立。参数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CPI间的二元VAR模型在长期内较为稳定,短期内存在结构性变化。通过动态因果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CPI之间存在双向动态因果关系,而且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通货膨胀严重时期汇率的传导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5.
结构突变对实证估计方法选择的影响:以人民币汇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江 《海南金融》2008,(12):17-20
本文在详细归纳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基础上,以2002—2007年间人民币汇率为例探讨了结构突变对于模型估计方法选择的影响。采用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否定了不考虑结构突变的传统ADF检验结果,揭示出人民币兑日元汇率时间序列为结构突变的平稳序列。本文结论表明,是否考虑结构突变将会导致对估计方法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不考虑结构突变可能会带来“伪协整”问题。  相似文献   

6.
邹氏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等计量分析显示,2015年"8·11汇改"和2017年5月26日引入逆周期因子两大事件导致人民币汇率联动效应发生了突变、质变与量变,表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离岸汇率对在岸汇率的影响显著而且持续提升。由于人民币汇率联动效应的突变、质变与量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稳定性显著悖离、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显著悖离。笔者认为,应该渐进有序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积极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面均衡发展,主动增强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勾连,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管理的有效手段,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与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波动状况和大量研究表明,原有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方式导致了市场交易价与中间价、在岸价格与离岸价格之间的长期背离,从而影响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2015年"8·11"汇改后,汇率中间价、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汇率走势明显趋同,汇差也明显缩小。因此,分别基于"8·11"汇改前和汇改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离岸汇率和在岸汇率日数据,首先通过Chow检验从定量角度验证"8·11"汇改后汇率中间价、离岸汇率与在岸汇率时间序列发生结构突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框架下的脉冲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分别研究了"8·11"汇改前和汇改后上述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状况,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梁曙霞 《新金融》2006,(2):28-31
1994年以来,尽管中国实行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继续维持固定钉住汇率安排,其成本将是很高的。本文在反思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货币模型为分析框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角度提出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结构变化单位根检验(ZA)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结构变化协整检验(GH)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普通意义上的协整关系;而外汇储备与物价之间存在发生结构变化的长期协整关系,结构变化发生前后两者关系由负相关关系逆转为正相关关系,但外汇储备对物价的影响较小;而汇率的引入会使外汇储备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运用结构突变的协整方法,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价格传递效应进行研究。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在2008年10月和2010年5月出现了两次结构性变化;汇率传递系数的符号也在2008年10月份出现变化,由此前的负向传递突变为正向传递。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传递存在着非对称性的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并且表现出典型的“缓升陡降”型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11.
殷明明  陈平  王伟 《金融研究》2017,450(12):33-47
现有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编制并未考虑市场竞争及投资效应,本文将第三方市场竞争、FDI与中国OFDI区域分布结构引入到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测算中,使用1999-2016年间的贸易和投资数据重新估计了货币篮子的组成;其次,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样本外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基于VAR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的溢出效应模型,利用1999年1月-2017年4月的日度汇率数据,对篮子货币的权重进行了实证估计;第三,运用Johansen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对贸易和投资方程解释能力的角度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发现,引入第三方市场竞争与投资后的人民币货币篮子应由29种货币构成,各货币权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后有显著变化,本文所编制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对贸易和投资方程的解释力更强,因此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从1994年1季度到2005年2季度的数据,运用一个多方程结构模型,对2005年3季度后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干预边界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7月以后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期间货币当局的干预倾向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过于频繁的干预并不利于汇率的长远稳定。从而指出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汇市干预必须以综合考虑基本经济因素和干预倾向而准确测算现实均衡汇率为基础,动态地把握干预边界,以使市场汇率不过分偏离均衡汇率,应逐渐降低干预频率,增大汇率的基本经济因素弹性,根据市场汇率波动情况灵活地进行双向干预操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带有结构断点的ZA平稳性检验和滚动协整检验方法,对2005年7月到2016年5月境内外四种不同期限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进行分析,动态地考察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对未来汇率的预测是否具有无偏性。带有结构断点的平稳性检验表明,NDF不同期限的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差值序列是平稳的,人民币远期汇率满足无偏性的必要条件。而滚动协整检验表明,除1个月期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其他期限之间并不存在持续的协整关系,且协整系数在大部分时间内显著异于1。另外,境外NDF汇率无偏性的表现在各方面要强于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汇率;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远期汇率的无偏性表现并没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汇率制度改革日为基期,通过选取样本和构造权重,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新的测算,并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进行了比对;通过对结果数据和相关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等,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之一;但仅凭借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贸易双顺差的局面,贸易结构的变化甚至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的先导作用;实证分析还显示汇率弹性的增大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到底要不要升值,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检验中得到了最为准确的解答:人民币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缓慢的升值,以此来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5年7月21日19点起,中国政府宣布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取消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2006年12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8087元.2007年3月2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7310元.2008年1月28日,1美元兑人民币7.1996元.2008年3月25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价达到了1美元兑7.0463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13年6月13日至2016年12月26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在岸即期汇率日数据,分别运用协整检验、因果检验、Chow检验等方法,研究发现"8·11"汇改使汇率中间价和即期汇率数据产生了结构性突变;汇改前中间价和即期汇率不存在协整关系,汇改后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汇改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并不是在岸即期汇率的Granger原因,而汇改后它们互为Granger原因.综上所述,"8·11"汇改提升了汇率中间价对即期汇率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1994年01月至2012年10月间的月度数据,研究了我国IPO数量和融资量的动态变化路径,发现我国IPO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结构转变特征。本文结合结构突变的内生和外生检验方法,采用修正的ICSS算法给出IPO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结构突变点,建立变量的自回归模型,对可能的结构突变点逐一进行Chow断点检验,获得了我国IPO数量和融资量的结构转变点;分析结构转变点附近的经济事件,给出触发IPO变量发生结构突变的原因,发现大部分突变的时点与一些重大经济事件相对应,这反映出中国IPO市场的不稳定性及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8.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逐渐升值。2005年7月至2011年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20.26%。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不同类别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到底影响如何?本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就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不同类别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不同类别工业制成品应对汇率变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人民币汇率对东盟各国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VAR-DCC-MVGARCH模型和结构突变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汇率的时变相关性、传染性和结构突变等问题。结果表明:(1)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对东盟各国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辐射能力。(2)中国等外部因素对东盟各国汇率的波动影响平均仅占6%左右,各国汇率自身的波动集聚性起主导作用。人民币汇率对大多数东盟国家汇率传导有效,但持续性特征不存在。(3)中国与东盟汇率时变相关系数均为带有结构突变无单位根的趋势平稳过程,存在短期动态联动滞后效应,外部因素不能改变其长期均衡运行路径。(4)时变相关结构突变并没有改变人民币带动大多数东盟国家货币升值趋势,呈现出"传染性升值",传导的有效性从弱到强,区域货币联动趋势的雏形初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Edwards(1994)的一般均衡汇率模型来研究人民币的均衡汇率问题,选取了若干与人民币均衡汇率有关的基本经济变量,并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1995-2005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均衡汇率协整模型。从模型推出的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始终围绕均衡汇率波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据此提出完善现行的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实现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快培育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最终实现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