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间接融资约束效力的强化:国企改革走向深入的关键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的融资机制实现了由国家财政主导型向国有银行间接融资主导型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国有企业使用资金的“预算软约束机制”却能...  相似文献   

2.
国有银行利润约束和预算约束软化问题的形成逻辑在于国家赋予了国有银行政策性融资任务和社会责任,还有就是商业银行破产的外部传染问题,而并非“父爱主义”,也不满足产权结构界说。因此,软约束问题的解决路径在于国家退出,主要指社会负担从国有银行退出,同时也包含着隐性承诺的适时退出。诸多现实因素决定了短期内国家退出的不彻底性,进而决定了国有银行效率改革路径的渐进特征。在国家退出受到制约时,“经理人退出威胁”对于遏制国有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具有制度约束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企业融资基本上依赖于财政拨款和银行的指令性、政策性贷款,融资成本很低甚至于负利率,形成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融资结构和信贷软约束。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软预算约束”使得它们偏好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融资体系不是一个单纯解决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的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三方共谋贷款扩张的制度机理,以解释目前软预算约束竞争-信贷集中与扩张-银行信贷“公地悲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内生性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5.
王振忠 《西南金融》2007,(10):22-24
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家通过征收“超常税收”的制度安排以及转移金融剩余等手段,替代“分红机制”,从国有银行获取了更多的收入。由于缺失规范的分红约束机制,国有银行存在非利润偏好,积累了严重的风险和高昂的风险化解成本。股份制改革确立了国有银行的分红约束机制,既改革了国家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更改革了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和履行股东义务的形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融资主体融资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融资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非对称信息和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了国有银行债务约束软化及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和破产成本约束软化,出现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融资风险生成与转嫁)的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非对称信息的程度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相似文献   

7.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走过的历程,就是最好的见证与缩影。反过来讲,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曲折命运,正好折射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走向或动向,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脸谱”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张“晴雨表”。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负债与预算软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作为所有者的政府、最大债权人的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状况。试图从这个角度 ,为国有企业高负债型的资本结构提供一个解释。  相似文献   

9.
孙涌 《西南金融》2005,(5):13-15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村信用社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农村信用社预算软约束源于行政干预、外部性、内部人控制和金融服务权,要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采取产权约束、市场约束和管理约束多种措施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国有银行须实行差别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磊 《金融博览》2004,(10):10-10
由于对国有银行改革初始条件差别的忽视,对产权改革与政策职能冲突的忽视,对国有银行承担的事实上的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主渠道作用的忽视,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革为突破口的国有银行改革从理论到政策都存在进一步思考的余地。第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作用,国有银行在性质上存在“政策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之分,工农两行属于政策主导型国有银行,中建两行属于市场主导型国有银行。实证研究证明,四家国有银行存在类别差异:面向国有企业的工行承担了巨额改革成本,面向三农的农行承担了巨额财政性转移支付成本,而面向市场化程度高的国际…  相似文献   

11.
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会降低管理层信息披露水平,以及投资者感知的国有企业的破产风险和经营风险水平,进而会影响股价同步性。本文从债权人角度研究了国有银行贷款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当中是否存在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国有银行贷款比例与股价同步性呈正比,即国有银行贷款比例越高,股价的同步性越大;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弱于国有企业。进一步将国有银行贷款划分为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将非国有企业划分为具有政治联系的企业和不具有政治联系的企业,结果表明,政策性银行贷款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政治联系的非国有企业股价同步性与国有企业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综合说明,政府的父爱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预算软约束是影响股价同步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杨娉  李博 《南方金融》2015,(2):72-82
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是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要求,而微观主体的预算软约束已经成为影响利率传导效率、阻碍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障碍。本文以1997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发行的城投债为样本,研究城投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预算软约束对城投债发行定价的影响,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就此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是典型的预算软约束主体,利率敏感性不足;城投债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城投债评级特征对发行利差有重大影响;市场参与者对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有明确的预期。  相似文献   

13.
有关软预算约束的文献都认为,计划经济的根本特征是国有部门占支配地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破产威胁不可执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国家信用支持、再贷款与再贴现上或明或暗的优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都缺乏财务约束,即转轨时期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软预算约束问题。大量的讨论将软预算约束的存在归结为外生和内生两种解释。外生原因,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父爱主义”,国家追求就业目标或领导人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等等。内生现象,起因于时间非一致性问题,对一个未完工的无效率投资项目,政府有积极性追加投资,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企融资特征作为分析的逻辑出发点。从一般性的角度,大部分国家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都具有预算软约束下的高负债特征。从个别的角度国有企业具有内源融资不足和间接融资依赖的特征。本文对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首先作了现实分析,然后研究了有政府与资本市场介入情况下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博弈关系,从而只有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才有可能达到银企双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的部门预算改革,经过七年的探索深化,初步建立了从编制到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增强了预算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基本造就了“公平”的财政和“透明”的预算。  相似文献   

16.
最近20年来,全球银行业产权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去国有化变革。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这一重要的全球性现象,本文主要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从外部性和软预算约束的角度,论证银行业产权结构去国有化变革具有效率改进的重要涵义。这是因为在微观效率层次上,由于较轻的内部的外部性和软预算约束问题,非国有银行比国有银行拥有相对效率优势;在中观和宏观效率层次上,由于较轻的软预算约束和外部的外部性问题,非国有银行比国有银行对银行业、金融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①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体.在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得以生成并转嫁给国有银行,产生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问题.应通过降低融资过程中的非对称信息的程度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为“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实施两年来,“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宇 《西南金融》2004,(5):44-4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使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前,国有企业几乎完全由国家预算提供融资,很少负债。改革后,债务融资逐渐超过权益融资。1994年,国有资产委员会对12.39万家国有企业调查报告认为,如果把坏帐剔除,1994年债务资产比率为75.07%和83.3%,还有很多“零权益企业”。这种高债务资产比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20.
王光 《财政科学》2021,64(4):118-125
通过梳理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历史特征,深入分析近年来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文章认为:未来国有企业改革是以"管资本"为主,国有企业改革将与国有资本市场运作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作为"金融+改革"形式的政策工具,政府投资基金将在"激励机制""风险隔离""资本配置""预算约束"等方面有利于新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