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会计二元结构体系中的概念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理论界已达成"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大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的新共识。政府会计二元结构格局的形成决定了人们迫切需要运用二元结构思维重新考究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以指引即将展开的政府会计改革。二元结构新理念可以融入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核算对象与适用范围、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计量属性、政府会计要素、政府财务报告等概念框架及其表现形式之中,进而形成新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政府会计改革是未来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相关改革探索和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论文对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情况和主要会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推行政府会计改革,应更新理念,积极创造政府会计改革的基础条件;循序渐进,审慎推进权责发生制改革;明确政府会计体系范围,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和具体准则体系;改革和充实现有决算报表体系,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3.
黄俊亮 《会计师》2013,(15):8-10
为加强公共服务成本绩效考核,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在满足多方信息使用需求,改变单一核算基础,科学准确定义会计要素,建立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等方面需要取得突破,并在概念框架缺乏,组织结构及制度环境制约,改革模式选择分歧较大的困境下,坚持政府预算会计及财务会计并行的做法,构建政府会计"双轨制"模式。  相似文献   

4.
政府会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框架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的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基础、政府会计对象与要素、确认与计量、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等都应该依据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要求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5.
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陈小悦  陈璇 《会计研究》2005,(11):61-65
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当在一个以政府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下进行。本文提出政府会计的目标在于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高经济透明度,并探讨了政府会计目标及其与对外报告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化的政府会计要素和政府会计等式,以及政府会计与政府行为评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丰富政府会计理论、指导政府会计准则、促进政府会计国际趋同。因此,有必要对政府会计概念框架进行评价,找出关键因素并予以重视,以保证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质量,为我国形成完善的政府会计准则奠定基础。首先分析影响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因素,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完善概念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技术层面具有较多的共性,因此,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已有的成果。然而,由于政府(公共部门)环境与企业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构建不能直接移植企业会计的相关理念。本文以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最新发布的关于会计概念框架的有关文献为基础,试图比较并分析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共性与特性,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提出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会计的相关问题与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政府会计改革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政府会计进行了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日趋完善,我国的政府改革同样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而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不能完全反映政府会计全貌,并且我国政府会计缺乏概念框架指导、报告体系只反映预算情况,这些问题不能适应政府改革趋势。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将对我国整体财政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虹 《财政监督》2011,(5):12-1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政府会计改革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政府会计进行了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日趋完善,我国的政府改革同样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而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不能完全反映政府会计全貌,并且我国政府会计缺乏概念框架指导、报告体系只反映预算情况,这些问题不能适应政府改革趋势。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将对我国整体财政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基本理论上探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回答的问题,从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的对比中寻找灵感,从企业会计概念框架中吸取养分,借助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构建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结构,试图为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丰富政府会计理论、指导政府会计准则、促进政府会计国际趋同。因此,有必要对政府会计概念框架进行评价.找出关键因素并予以重视,以保证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质量.为我国形成完善的政府会计准则奠定基础。首先分析影响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因素,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完善概念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政府会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换,企业会计改革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在我国迈进WTO的门槛后,如何建立现代政府会计、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政府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把政府会计改革这个总课题,分解成两个子课题研究。一是对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若干理论提出建议,二是对政府会计管理模式进行选择论证。对前者,课题组已在去年完成并上报。对后者,现在提出供决策参考的实施方案。研讨选择政府会计管理模式的主线和要求是:(1)立足国情,尽可能与国际惯例协调、趋同;(2)适应财政诸项改革的需要,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  相似文献   

14.
正一、政府会计要素国际研究概况(一)国际公共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政府会计要素的主要观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隶属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致力于制定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项目。IPSAS将权责发生制下公共部门报表中的会计要素分为6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权益、收入、费用和所有者投入保全调整(类似于IASB中"资本保全调整"要素)。2012年10月8日的征求意见稿"公共部门主体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和确认",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相比,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政府会计中存在众多改革议题,面对我国当前及未来政府会计改革,在具体设计时应坚持何种取向,改革路径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取向定位.并对改革路径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政府会计中存在众多改革议题,面对我国当前及未来政府会计改革,在具体设计时应坚持何种取向,改革路径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取向定位,并对改革路径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大方向,也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的主要任务。在现有环境约束下,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种制度均衡,但会计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综合模式”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简约模式”,而必须结合我国具体的会计环境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8.
《会计师》2016,(3)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2015年10月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概念框架正式形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在较长时期内将并存。由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等,在后续的政府会计改革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二者协调的原因、内容的探讨,提出了协调的有关措施,以期促进政府会计改革在和谐中进一步深化和基本准则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政府会计是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财务管理的基础。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从2005年起,我们依托预算会计研究会,开始开展政府会计改革研究。五年来,我们对政府会计目标、框架、管理模式、会计要素、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等重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征求各方意见,先后形成了《政府会计体系的框架》、《关于政府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政府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等多篇综合性研究报告。在研究政府会计改革整体思路和体系的同时.还结合工作实际,对现行预算会计核算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会计科目调整、  相似文献   

20.
政府会计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面,是政府提高自身的财政透明度,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完成社会监督的要求的重要实现手段。公共危机的凸显,透明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监督的加强都强调了完善政府会计改革,强化政府公共财务管理的需要。政府会计改革时间、路径、模式的确定都需要建立在对政府会计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Lüder政府会计变革模型为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本文拟借鉴Lüder政府会计变革模型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取向定位与改革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