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运用混合密度网络计算流动性指标的密度分布,并将其纳入到VaR框架计算股市的流动性风险。首先,构建了一个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指标。其次,由于混合密度网络可以任意逼近真实的密度函数,可较好地满足金融时间序列尖峰胖尾的统计特征。所以我们用混合密度网络来估计流动性指标的密度分布。最后,将混合密度网络输出的条件密度函数纳入到较成熟的VaR框架中,进而度量流动性风险。基于混合密度网络来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为丰富风险管理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GARCH类模型度量了2017—2020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风险传染程度,之后利用改进的事件分析法,量化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对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溢出效应显著,风险共担和投资者资产配置调整是该溢出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显著性、效应大小和影响持久度来看,金融市场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水平效应和趋势效应有着不同的反应特征;由于贸易摩擦事件频发,导致投资者产生惯性预期,进而出现"贸易摩擦事件尚未发生、流动性风险传染便已上升"的现象.本文不仅为研究金融市场风险提供了流动性的新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防控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7-2015年中国186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即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都会产生影响.采用四种货币政策度量指标、两种银行流动性创造度量指标和两种银行风险承担度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以上结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和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都会受到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即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会有所减弱,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也会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入手,分析了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金融运行影响时使用VAR族模型的微观理论基础;并通过构建了资产定价模型,对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及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与"流动性效应"通过影响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以及其自身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影响资产的理论价格。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券基金流动性悖论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可从流动性内涵入手,进而引出流动性风险及其悖论等相关范畴;接着从多个视角,如流动性溢价与流动性折价、名义流动性与实际流动性.个别流动性与整体流动性、短期流动性与长期流动性等,指出其主要悖论井分析其表现形式;最后对证券基金所隐含的挤出效应、渗漏效应、空转效应、凝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避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6.
冯曦明  张仁杰 《财政科学》2021,70(10):32-48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以中国式分权体制为逻辑起点的研究框架,阐明了由分权导致的税收竞争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税收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效果、空间溢出效应及门槛效应.研究表明:税收竞争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不仅存在一个先缓解后加剧的U型曲线关系,还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其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表现为加剧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东部地区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西部地区与之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税收竞争、税收努力以及预算软约束的调节作用下,税收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具有"阶梯式"下降非线性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股流动性与市场其他股票流动性之间存在共性运动,是引发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本文以“个股—市场”联动层面的流动性共性为切入点,研究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对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差异化影响和叠加效应,并考察气候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从总体上降低了流动性共性,但A股纳入MSCI指数的政策效应弱于沪深港通,未出现政策叠加效应;机构投资者关联交易作用渠道差异以及放宽跨境资本限额的外生制度安排,是造成政策效应显著弱化的主因;纳入气候风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影响显著弱化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稳定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松  钱燕 《金融与经济》2021,(10):82-90
基于Louvain算法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提取机构投资者团体,建立以重仓股票为链接的基金网络模型,生成基金团体持股变量,研究机构投资者抱团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抱团行为加剧了公司股价的波动,机构投资者抱团持股比例越大,加剧作用越显著.同时,机构投资者抱团降低了股票的流动性,基金网络交流越密切,抱团持股比例越大,股票流动性成本越高,流动性越差.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牛市,基金在熊市的抱团行为对股价波动的放大效应更明显;在流动性层面,相比牛市,熊市时的机构投资者抱团行为对股票流动性的削弱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银行业在宏观风险来临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风险,通过建立 DSGE-VAR 模型,考量银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框架下的系统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银行同业借贷、其他证券资产和交易性负债业务的综合作用会使得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总体增大,银行如果想要降低存款提取率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就要在银行间市场停止拆出资金、出售政府证券及其他流动资产,并出售潜在的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从监管层面来讲,应当通过监管的引导效应将交易性负债进行转化,引导同业借贷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向平衡区域集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其他证券资产业务的规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Fama三因素模型和LACAPM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规模效应以及价值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改进的FAMA三因素模型能够比CAPM更好地解释价值效应,但却不能解释规模效应和流动性风险溢价现象;而改进的LACAPM在解释市场异象上的有效性则明显优于其他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工具箱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能够定量测算未预期的尾部风险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分析近期国际组织关于各国监管当局和业界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情况的调研为基础,提出对我国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的建议:增加风险因子范围和冲击幅度;延长压力测试时间窗口;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考量;进一步研究次轮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不良贷款考核的容忍度,表明疏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已成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的重要方面。对此,本文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阶段传导环节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梗阻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偏好水平,且风险偏好的提升会使银行有更强的信贷反应。第二,银行流动性囤积显著抑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促进作用,显著弱化了高风险偏好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三,“梗阻效应”在区域性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刻画出银行普遍进行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形成的“梗阻效应”,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困局,应更加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子支付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开始深入电子支付网络的研究,并逐渐由微观方面的探讨上升至宏观理论层面,尤其是电子支付网络流动性对宏观金融市场调控的影响,并付诸于实践。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支付网络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更好地开展支付网络流动性风险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归纳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梳理了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创新性地将流动性风险划分为"即时偿付性流动性风险、中期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和长期结构性流动性风险"三类,并以某中小银行的管理实践为例,构建了这三类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同时,对流动性风险的化解提出了分层缓释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是巴塞尔Ⅲ的主要改革内容之一,然而其在加强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本文首先讨论了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所引发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替代效应,并基于此进一步从金融稳定、宏观经济及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新规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流动性的定价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检验沪市是否支持“非流动性补偿”假设以及流动性风险是否得到显著定价.结果证明,流动性β值为负的股票预期会产生高收益,沪市支持“非流动性溢价”假设,流动性风险得到显著定价.同时,市场风险溢价也在沪市得到显著体现,市场风险β值对股票收益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7.
流动性风险特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亚伟  杨朝军  黄峰 《上海金融》2012,(4):63-70,118
文章探讨了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内在规律性特征,揭示了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存在集聚性特征和正负扰动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非对称效应,以及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恶性循环直至产生流动性黑洞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阐述了金融危机产生的规律和内在根源,从而阐明政府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进行及时和系列组合政策干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9.
郝宏海  武军 《河北金融》2011,(12):14-16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其往往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是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降低流动性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风险管理压力较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对如何提高商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50家上市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数据,利用偏t分布RealizedGARCH模型估计日度风险价值,利用Elastic-Net-VHAR网络模型测度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间极端风险溢出水平,使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银行部门在金融实体网络中具有最高重要性,实体部门对金融部门风险输出水平相对较高。第二,在2013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和2015年股价大幅波动期间,银行等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风险输出水平降低,风险输入水平升高;2017年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以后,风险外溢趋势相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风险传播趋势再次反转。第三,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抑制了实体部门风险输入,金融机构开展的影子银行业务产生中介传导作用,同时该风险降低效应在商业银行中更加明显。依据研究结论,本文为监管层、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防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