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2011年8月22日撤销地级市建制,管辖区域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市)、滁州、宣城九...  相似文献   

2.
《证券导刊》2010,(4):47-49
★★★皖通高速(600012)受益规划价创新高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由此拉开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然而,现代经济中,产业转移和金融支持是互动的,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由产业转移的动因导入,以皖江城市带若干产业发展状况为验证,在认真分析皖江城市带经济金融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金融支持建议,力推承接产业转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复下发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该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融支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例研究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问题。论文对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金融需求及约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政策与金融支持、规划先行等是取得成效的突出经验,同时也发现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并就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走向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承接产业转移资金的主要来源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示范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财政、信贷、证券和企业等多方面资金。(一)财政资金来源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转移支付到示范区建设的资金,以及减少行政收费、税收优惠等。一方面,各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环境建设。首先是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持。例如,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安徽省扶贫办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安庆市潜山县被列入2010年"县为单位、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简称"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试点县,中央政府将拨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200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安徽省政府等部门编制示范区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组织实施。这是安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这是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安徽省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为加快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在一体两翼双核产业布局中的核心作用,人民银行芜湖市中心支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结构转型与融资支持形成深度对接,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速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皖江示范区”)建设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税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1月13日,在皖江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的第二天,安徽省国税局局长胡道新在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即提出了“加强政策研究,找准税收政策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在加快合(合肥)芜(芜湖)蚌(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示范区、皖北和沿准部分县市发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张倩  伍旭中 《云南金融》2011,(9X):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张倩  伍旭中 《时代金融》2011,(27):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金融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庆市作为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部分,即将迎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为了促进安庆市更好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金融业应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寻求金融支持安庆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鲍飞 《中国金融家》2012,(5):123-12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以来,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紧跟地方战略部署,积极依托总行支持,在信贷资源保障、金融机构设置、产品种类创新等方面加大向皖江地区的倾斜力度,在实施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中做大业务、做强品牌。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促进了皖江区域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是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皖江城市带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物流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指出发展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瑞金 《会计师》2012,(12):22-24
<正>当前,国内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对于安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来说,积极主动承接当前这一轮产业转移是实现安徽崛起的难得机会。皖江城市带的规划为安徽描绘了一副宏伟的蓝图,也为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内的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优势,然后以安凯客车和巢东水泥两家上市公司为代表,描述区域内上市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发展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皖江城市带的规划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发展契机,最后提出在这次机遇中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设立皖江城市带,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本文拟通过建立资源禀赋指标体系,进行聚类实证分析,在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对深化区域经济金融,促进皖江城市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力图为各地在整个城市带协调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经济增长战略方面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巨大。‘十二五’期间安徽恰逢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双方合作前景广阔。"谈起安徽发展的机遇,国开行安徽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宋伟农了然于胸。自2011年2月调任安徽分行,作为党委书记、行长的宋伟农带领全行员工,坚持开发性金融理念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提出了"做  相似文献   

18.
皖江示范区是国家实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最近的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示范区内的各个开发园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南和江北集中区等)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园区管理体制的缓慢变动还是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对国外代表性的开发园区管理模式与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从中得出对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的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洋 《中国税务》2011,(4):59-59
安徽省芜湖市国家税务局顺应皖江城市带开发及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新形势,按照安徽省国税局的要求,顺利实施了机构重组改革和税收征管方式改革,有力提升了对辖区内奇瑞、海螺、西门子等大型集团企业的税收征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当前,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和质量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本文分析了当前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加快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