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涉及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庞大,随之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其一直游离于央行征信系统之外.通过调查发现,互联网信贷信息未纳入征信系统引发的问题较多,建议将其纳入征信系统,以降低交易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互联网信贷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宏观角度考察我国互联网众筹和农村互联网众筹发展情况,从微观角度实证分析农户对互联网众筹的接受情况,并探求我国农村互联网众筹的价值与风险;提出以农产品溯源系统规避农业风险、完善众筹投资者保护机制、推动众筹平台向纵深化发展、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龚丹丹  张颖 《征信》2016,(1):82-85
比较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推出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与信用卡在基本特征、风险控制以及运作模式方面的区别.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个人消费信贷产品较信用卡而言,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并且共同面临着监管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等问题.但其作为对传统商业信贷市场的补充,为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真 《武汉金融》2014,(5):35-37,69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交易结构,代表了金融民主化和普惠金融的趋势。应当把互联网金融作为践行创新性金融监管理念的试验田,探索未来"新金融"监管的范式。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如厘清其体系边界、业态模式以及内生性的风险等。重塑法律监管原则与逻辑,通过提供有效法律供给、完善征信体系、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协调、发挥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是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的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5.
李真 《海南金融》2014,(4):76-81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交易结构,代表了金融民主化和普惠金融的趋势。应当把互联网金融作为践行创新性金融监管理念的试验田,探索未来“新金融”监管的范式。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如厘清其体系边界、业态模式以及内生性的风险等。重塑法律监管原则与逻辑,通过提供有效法律供给、完善征信体系、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协调和发挥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是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6,(14)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各种风险的日益凸显,阻碍了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投资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亟待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增强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指导和合规建设。本文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借鉴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发展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风险防范措施,以期能扬长避短,发挥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引导互联网金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等。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的监管。为改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应明确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和协调监管并重;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完善互联网监管规则,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及监管主体。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走向综合经营势在必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的最优模式在给金融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为规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防范其存在的规制不足、规制过度及规制不当的问题,控制其法律风险,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同时入手。从宏观层面而言,必须界定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法律地位、变革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理念以及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就微观层面来讲,具体制度设计应该从法人关系、资金链条、信息防火墙以及人事隔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总结了互联网金融概念和主要模式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为主体进行研究。本文概括了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三个特征—互联网普及率高,互联网/移动支付使用率增长快、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高以及业务交互影响和创新,支付场景拓展。本文认为,安全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用户道德风险和互联网支付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了控制风险,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应改进与创新互联网安全技术和设立大额赎回准备基金。整个行业设立类存款保险基金和设立负面信用清单。国家监管方面应尽快出台独立完整的法律,并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机构及市场进行功能性和混业监管。  相似文献   

10.
“信用资本”是消除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集约投保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保障.本文将这三个要素集成于互联网平台上,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微企业“三要素”信贷体系,能够有效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大的融资悖论,达到一个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保险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良性循环”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1.
信贷资产转让对于我国构建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面临三大法律风险:债权转让风险、债权归属风险和担保权益转让风险。这三大风险严重影响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保险业务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渠道以及数据的困境,而互联网保险中的法律合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也需要做好效率与安全的平衡才能得到较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创新实践中的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从人才的引进、风险的控制、信用的建立、产品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法律合规的有效平衡。本文通过阐述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分析互联网保险业务风险控制的合规难点,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执行效率或成本会影响债务契约的履行成本,进而影响债务融资成本。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法律的执行效率和成本也会存在差异。基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债务诉讼案件的分析,本文实证发现诉讼案件的整体赔偿率不高。较低的赔偿率反映出了高昂的诉讼执行成本,并最终会体现在融资成本中。在控制了财务困境和公司特征变量后,企业的潜在诉讼风险与债务融资成本正相关,这一关系在诉讼执行成本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同时,在诉讼普遍性较高及信贷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潜在诉讼风险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大。但是在国有企业中,二者关系变弱。与以往从宏观法律视角的研究不同,本文从法律的微观视角研究了法律与信贷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是转型时期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课题。由于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渐进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其从西部地区信贷市场的快速退出与区域内其他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相矛盾。因此,在目前无论从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政策还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角度,实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区域化配置的现实要求进行了制度阐释,就东西部信贷风险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从政府和银行两个层面探索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区域化配置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管理层力推零售类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消费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新风口的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证券化产品逐渐进入资本市场。本文以"京东白条"证券化为例,解析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结构设计,揭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风险,并提出加强社会征信管理、提高信用评级风险监管能力的风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介绍了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对其制度环境与组织制度的变迁、经营管理成败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继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认为公益性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是成功的;而宏观层面的法规缺失是其没有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可能有多种发展方向,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支持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以消费为驱动是当前经济转型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传统的消费方式带来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和鞋底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了刺激消费市场的变革性力量。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互联网金融市场宏观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消费市场扩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的消费模式的出现显著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除了传统金融固有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最后贷款人风险、法律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在1%的水平下显著影响着互联网金融市场,因此,走科学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信用信息作为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因为它是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参与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为出发点,通过对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法律属性和信用信息权内涵的分析,诠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权,并从法治社会利益维度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设计与规范配置将维护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进而也使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利益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相互融合,和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互联网银行业开始兴起,但该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乱象。为了解释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线上个人消费信贷申请者、网络商城以及互联网银行的现实特点,分别建立了两两相应的博弈模型。最终发现:在线上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互联网银行根据信贷发放后的资金回收情况建立事后信用数据库及失信者惩罚机制,能促进该市场进入有效状态。因此,互联网银行可在建立有效事后追惩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建立行业共享信用数据库以促进该市场的良性发展。在互联网银行与网络商城的合作中,双方采取的合作策略取决于各自可获得的协作收益。因此,双方可通过约定合作收益,来发挥协同作用以最大化各自收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大楷  俞艳 《金融论坛》2005,10(7):45-50
随着个人信用消费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的比重不断提高,在整个市场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个人信贷风险凸现,银行个人信贷中的不良资产率上升。本文从中国消费信贷的总量状况出发,对于银行消费信贷内部结构展开探讨,继而分析消费信贷的客户风险、制度风险及法律政策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建立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客户信用分析法、逐步试点个人破产制度、建立银行内控体系及风险转嫁渠道以及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保障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