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我国企业和主要贸易投资伙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系统GMM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基本上有利于中国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国内的研发投入有利于高技术人力资本水平增加,而就业人才结构、国外技术购买和进口技术溢出有利于我国低技术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大部分技术进步渠道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增加,但各个渠道产生的技术进步与外资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本和非外资企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匹配度更强。与开放程度较低的区域相比,各个渠道对开放程度较高区域的外资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本和非外资企业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影响更积极。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构建双向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回归模型,检验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考察了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强度这两个吸收要素对该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OF-DI带来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有助于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且效果显著,而通过FDI渠道传导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山东省的技术创新却产生了负面影响.双向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受到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两者有助于促进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对于FDI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经济运行互动关系中内在非线性结构的前提下,从金融深化角度探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采用1992-2011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非线性理论的“门槛模型”检验和回归方法,以金融深化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深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基于金融深化的“双门槛效应”,即不同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的结构变化,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呈区间递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伯伦斯坦拓展模型为基础,选取2005-2013年度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国内资本等角度分析海西经济区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渠道。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海西经济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但在人力资本作为技术溢出的主要路径机制作用下,国内资本、外国直接投资对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均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且国内资本技术溢出效应要好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要提高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不能单靠招商引资,同时还要加大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对外开放度,进而提升区域外资吸收能力和扩大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SBM-GML指数法对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使用区位熵衡量金融集聚程度、向量夹角法计算人力资本,然后建立PVAR模型分析金融集聚、人力资本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显示:2005-2019年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技术进步贡献率较大;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本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正向的影响;而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有着显著的长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检验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就业有非线性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模型,检验不同吸收能力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衡量吸收能力的三个指标中,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均存在双重门槛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则存在单一门槛,OFDI逆向技术溢出起到明显的非线性促进作用;最后结合省际区域间的发展实际提出利用OFDI促进其就业措施建议,以期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增长极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提高碳生产率。第三,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的衰减边界为1000km。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及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区碳生产率并降低了邻近地区碳生产率。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数字经济对数字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碳生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2005-2018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未对服务消费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品消费和食品消费呈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相邻地区的制造品消费与食品消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本地居住消费。制造品消费、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对服务消费创新资源的挤占,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服务消费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FDI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金融发展、FDI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判断出两个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质的,随后又利用LM检验与稳健的LM检验得出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最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对模型估计中的变量系数进行溢出效应分解,发现金融规模显著抑制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周开国  邢子煜  彭诗渊 《金融研究》2020,486(12):151-168
本文采用行业收益率溢出指数度量股市行业风险,并进一步研究中国股市行业风险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同时引入股息率和利率两个中介渠道深入挖掘其传导机制。我们运用GARCH-in-Mean模型对股市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一阶矩和二阶矩相互关系同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股市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水平值和波动率都存在双向影响,对外溢出效应较大的行业起主导作用。此外,股市行业风险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方面,股息率和利率均起到中介渠道作用;宏观经济变量对股市行业风险的影响方面,只是利率起到中介渠道作用。股市行业风险与宏观经济的传导效应在不同时期差异显著。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刻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和实体经济“风险共振”以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开国  邢子煜  彭诗渊 《金融研究》2021,486(12):151-168
本文采用行业收益率溢出指数度量股市行业风险,并进一步研究中国股市行业风险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同时引入股息率和利率两个中介渠道深入挖掘其传导机制。我们运用GARCH-in-Mean模型对股市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一阶矩和二阶矩相互关系同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股市行业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水平值和波动率都存在双向影响,对外溢出效应较大的行业起主导作用。此外,股市行业风险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方面,股息率和利率均起到中介渠道作用;宏观经济变量对股市行业风险的影响方面,只是利率起到中介渠道作用。股市行业风险与宏观经济的传导效应在不同时期差异显著。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刻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和实体经济“风险共振”以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上对我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即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正向溢出影响,而东部地区的空间负外部性更明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引入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结构对传统人力资本溢出理论进行拓展,分析城乡人力资本溢出、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构造收入函数,运用SVAR动态方法,VECM长短期因果检验和预测方差分解对城乡异质型流动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发现:城乡人力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以及低技能人力资本的流出扩大了收入差距,高技能人力资本的流出缩小了收入差距.由于城乡流动人力资本中低技能型比重偏高,高技能型流动人力资本比重偏低,因此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立足技术溢出理论,本文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无导向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文本挖掘法”从金融功能的四个维度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结合2003—2012年3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具有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吸收能力最强,城市商业银行次之,大型商业银行较弱。因此,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规范其有序竞争,对于完善传统金融模式,深化我国银行业改革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Malmuiq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国内37家信托公司2004-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中国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54.4%,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变化(40.7%),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9.8%)。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我国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面板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费用率和资本充足率等因素是降低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变量,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和市场份额则是提高信托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变量。通过系统GMM(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SYS-GMM)估计方法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面板模型和系统GMM方法估计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城市之间的关联特征和溢出效应,将人力资本变量纳入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并依据主要节点城市的有向数据,考量城市网络结构及其关联性.结果显示:新引力模型可有效衡量样本城市的网络关联效应,金融状况、港口距离和高等教育资源丰裕度是决定城市引力流量重要原因,政府干预对城市引力流作用不明显;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四级分层特征,但从人力资本对城市引力流影响看,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和深圳在网络拓扑中心的稳定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借助VECM、带误差修正项的双变量TGARCH模型以及DCC模型,对我国燃料油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的价格发现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燃料油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双向引导关系,期货在价格发现中起主导作用;期货市场不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现货市场存在明显的负向非对称效应;两个市场间仅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表现为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正向溢出;误差修正项对两个市场的波动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两个市场的波动性;DCC模型表明信息在两个市场间是流动的,两市的整合程度较高,但两市的相关系数还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18.
当前,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州金融业的集聚程度,检验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并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四个控制变量,通过建立SLM、SEM和SDM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2005~2014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引入的四个控制变量中,除人力资本外,其余三个变量都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基于QF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方法测度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在极端负面与正面冲击下的尾部风险溢出,并分析金融体系和各家机构的风险溢出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机构间风险溢出的主要渠道以及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期间,金融体系面对不同方向冲击所产生的风险溢出水平具有截然不同的趋势特征,左尾溢出(负面冲击)和右尾溢出(正面冲击)分别由金融市场波动与行业杠杆水平所驱动。第二,受到负面冲击后,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风险溢出水平,而杠杆水平较高的机构则是正面冲击下的高风险溢出机构。第三,金融机构在负面冲击下通过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渠道向外溢出风险,而正面冲击引发的风险溢出则主要通过信息关联渠道得以实现。第四,流动类政策工具可以显著减弱金融机构在直接关联渠道下的风险溢出水平,而资本类政策工具则可以显著减弱机构在间接关联与信息关联渠道下的风险溢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