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城市发展水平,考察国家审计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功能作用发挥提高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审计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水平,进而促进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地方金融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逐渐改善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融资困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在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出现负增长;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的溢出效应;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分维度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上对我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即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正向溢出影响,而东部地区的空间负外部性更明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4—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度量城市层面的社会失信状况,考察社会失信对交易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社会失信的“空间传染”对全要素增长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社会失信会降低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经济越发达,社会信用缺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越显著;(2)社会失信不仅会阻碍本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会通过“空间传染”效应抑制周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系统”的信息公开,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失信;(4)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失信主要通过提高社会和企业交易成本以及导致资源错配等机制,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为理解社会信用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6.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L指数,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测度中国30个省市区GTFP,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量GTFP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全国平均GTFP累积增长31%,技术进步贡献较大。各地区的GTFP均呈现增长趋势,而技术效率则有所下降。地理邻接是空间溢出的主要途径,各变量对GTFP、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呈现不同的作用机制,R&D投入、外商投资和环境管制等因素对GTFP的增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9—2009年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FDI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和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通过横向和前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在统计上显著为正。进一步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发现FDI横向溢出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显著为正,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前向关联效应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更为明显;后向关联仅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横向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经济运行互动关系中内在非线性结构的前提下,从金融深化角度探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采用1992-2011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非线性理论的“门槛模型”检验和回归方法,以金融深化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深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且存在基于金融深化的“双门槛效应”,即不同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的结构变化,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呈区间递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金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03—2012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金融集聚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银行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保险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不显著;证券业集聚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依据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数据,考量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发挥的有限性,以及政府科教支持对产业集聚技术外部性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在一定临界值之前,产业集聚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过度集聚则会产生拥塞效应,多元化集聚可能产生的拥塞效应更强,专业化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稳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加大教育支持有助于释放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但在当前的支持力度下,政府科教支持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tail Sa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ales for a retail chain in the Houston market using a spatial gravity model. Unlike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our approach models spatial dependencies among both consumers and retail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forms of spatial dependence exert statis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stimates of parameters in retail gravity models. Contrary to the suggestions of (Gautschi, D. A. (1981). “Specification of Patronage Models for Retail Center Cho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162–174.) as well as (Eppli, M. J., and J. D. Shilling. (1996). “How Critical Is a Good Location to a Regional Shopping Center?”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12, 459–468.), our result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tance parameter in retail gravity models may be greatly understated. Thus, ignoring spatial dependence may lead to overestimation of the deterministic extent of trade areas, and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good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9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Moran’s指数的测算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在大部分年份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空间辐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扩张是一个动态过程,且呈典型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传统市场因素对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作用明显,由于中国独特的财政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土地财政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扩张的显著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加快土地财政转型,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同时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在区域层面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依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考量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城镇化率大部分集中在HH象限(高值集聚)和LL象限(低值集聚),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国层面,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直接效应系数和间接效应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业集聚对本省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能促进周边省份的城镇化;分东、中、西区域层面,东部地区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具正向空间外溢效应,但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应加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构建金融业集聚推进城镇化作用机制,在东中西区域科学布局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2005-2009年的省际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各地区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股票市场的发展比银行信贷的增长更能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基于新增长理论,从金融发展的3个层面--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来考察2003-2010年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中的支持作用,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集聚与差异的形成过程中,金融支持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贡献又存在差异。基于此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考量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科技金融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金融对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小;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具有较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国282个城市2006-2018年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发明专利以及城市经济的相关数据进行匹配,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检验政府引导基金对地区经济增长、风险投资活动以及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引导基金可以显著促进本地经济增长、风险投资以及创新活动的发展;但周边地区政府引导基金的成立与增加会对本地经济增长和风险投资活动产生挤出效应;周边地区政府引导基金负向的间接效应削弱了本地政府引导基金正向的直接效应,造成政府引导基金对地区经济增长和风险投资活动总效应的显著性下降.结论对平衡地区间政府引导基金的竞争关系,加强国家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监管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Anisotropic Autocorrelation in House Pric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article examines anisotropic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single-family house prices and in hedonic house-price equation residuals using a spherical semivariogram and transactions data for one county in th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MSA. Isotropic semivariograms model spatial relationships as a function of the distance separating properties in space. Anisotropic semivariograms model spatial relationships as a function of both the distance and the direction separating observations in space. The goals of this article are (1)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hedonic house-price equation residuals and (2)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isotropy assumption. We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spherical semivariograms for house prices and for hedonic house-price equation residuals for 21 housing submarkets within Montgomery County, Pennsylvania. These housing submarkets are constructed by dividing the county into 21 groupings of economically similar adjacent census tracts. Census tracts are grouped according to 1990 census tract median house prices an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ing stock. We fit the residuals of each submarket hedonic house price equation to both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spherical semivariograms. We find evidence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hedonic residuals in spite of a very elaborate hedonic specification. Additionally, we have determined that, in some submarket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hedonic residuals is anisotropic rather than isotropic.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Montgomery County single-family house-price equation residuals is anisotropic in submarkets where residents typically commute to a regional or local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