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新准则规定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有确凿证据表明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也没有规定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就使得许多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有选择或者不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自由,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广大空间。究竟哪些企业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哪些企业会依旧选择成本模式?为什么大部分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成本模式,是因为公允价值技术上难以取得,还是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状,能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坚持成本模式.本文分析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据此提出了推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27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CAS3)中的规定,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法既可以选择成本模式,也可以选择公允价值模式,但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沪深两市具有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企业中,只有不足5%的企业后续计量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模式,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分析了影响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指出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存在的问题,这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和外延问题;投资性房地产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在的问题;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的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存在问题、不同方式形成的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会计处理中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的核算特点;公允价值模式下会计核算的改进问题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会计处理的错误问题。  相似文献   

5.
投资性房地产为什么不愿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不同模式对企业利润等方面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出发,分析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的现状。即多数经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不愿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6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CAS3)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以后会计核算上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模式.然而自准则实施十年来,多数企业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都选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文章针对这一现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两种后续计量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并为推广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年)首次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作出规定,其中后续计量有条件地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们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对比,认识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特点;借鉴公允价值在金融衍生工具净收益变动的实际,我们认识到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在前进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范围以及所适用的计量模式,并规定企业在满足相关条件时可以选择公允价值后作为续计量模式,那么,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三年半之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中的情况怎样?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的颁布以及国际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模式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研究的广泛深入,我国也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资产单独列报。那么,与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什么特点?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应采用哪一种计量模式?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这两种计量模式在会计实务上的处理的不同,总结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尽管成本计量模式有其生存的空间,但公允价值模式更符合当前资产管理的形势要求,因而体现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出台,对于公允、客观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介绍了投资性房地产及其两种后续计量模式,其次提出了两种后续计量模式的优点,接着详细分析了其后续计量核算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姚文英 《财会学习》2008,(10):36-37
2007年度上市公司首先执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其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新疆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有多家,逐一考察其计量模式,均采用成本模式。本文就此剖析新疆上市公司选择成本模式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鲜明地体现了新准则体系的重要特点,即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而不是单一地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本文就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以及在多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一下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郑惠霞 《上海会计》2009,(4):38-40,21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必然结果。但新准则颁发后,由于观念转变较难、条件的限制及管理层的谨慎要求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上市公司占比很小。当前,投资性房地产已成为多数上市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是可行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4.
以2007~2012年首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司管理层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动因。结果表明,管理层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可能性与盈利能力负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信息不对称程度不会显著影响管理层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这说明管理层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只是为了提高公司的会计业绩和降低公司债务水平,而不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5.
孙健  侯石磊 《会计师》2011,(6):30-30
<正>一、引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国情,使原本隐性的物业增值显性化,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独立成章并且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核算其价值,对上市公司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针对我国企业使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现实状况,从投资性房地产的两种后续计量模式进行分析,对比较二者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叶子武 《中国外资》2013,(13):105-10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使得业务处理越来越复杂,本文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引入公允计量后已与国际准则趋同,并且有利于国外投资者比较国内、国外企业的价值;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核算下,有利于股东利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了NAV(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企业资产估值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韦璐西 《时代金融》2015,(5):295-296
本文主要分析公司在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95.25%的公司选择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披露成本较低,符合监管层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导向,满足平稳业绩的需要。从会计信息和契约功能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理论上更适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丙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公司在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95.25%的公司选择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披露成本较低,符合监管层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导向,满足平稳业绩的需要。从会计信息和契约功能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理论上更适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丙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李霁友  周颖 《会计师》2012,(19):6-7
<正>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企业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留有空间。本文拟分析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情况及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14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本文将通过图表展现目前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式的应用现状,总结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动机和目前应用少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