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该办法于2014年5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民社会保障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治视野中社会救助方式是指通过法律创设一系列制度化规定,明确社会救助的供给主体与对象,并依靠制度建设与公共政策调整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的一种手段。确定社会救助方式的基本类型,是开展社会救助立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采取以输血救助为主,造血救助为辅的救助模式。该模式救助水平有限,社会成本较高,社会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在立法理念上应注重输血与造血两种救助方式的结合,突出造血救助的重要性,在制度层面上加强造血救助机制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近日,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采纳漯河市审计局审计建议,联合区民政局制定出台《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司法救助与漯河市郾城区民政局建立联动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促进了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为及时、全面、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救助服务,共同服务和保障社会民生。  相似文献   

4.
《财政研究资料》2008,(2):32-36
社会救助体系是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其解决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而建立的救助制度,是保证制度实施和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组织网络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浙江丽水市莲都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对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关心城乡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使多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措施是实现救助目的的载体,是进行价值承载的必要手段与具体方法。常规与应急措施作为现代社会两种基本的救助措施,在适用对象、适用频率、适用内容上均有差异。在"应急性救助理念"的引导下,社会救助措施的法律规范和适用面临着诸多困境。基于法理层面充分挖掘和对社会救助措施实质的全面阐述,从而确立"常规性救助理念"的立法思路,应是未来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完善应当考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作普遍存在资金大量闲置、申请困难、救助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而江苏省采用政府购买保险公司服务的方式管理救助基金日常事务,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应救尽救、应追尽追的良好成效,成为全国少见的救助基金管理成功范例。本文基于江苏省救助基金管理经验,从制度缺陷和管理模式选择的角度,剖析了我国道路交通社会救助基金运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政府服务外包型基金管理模式的价值和复制条件,并从推动立法、出台救助基金社会化管理政策、建立与基金利用率相挂钩的保费提取比例浮动筹资制度、提升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开展社会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平、权利与发展:论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我国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还存在不足,主要是存在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与理念的片面性、社会救助对象的流动性不强与效率性不高同时并存、社会救助城乡间的较大差异仍然存在、社会救助中的政府责任、社会责任与法律规制的缺陷等方面。我们要以公民权利为导向,确定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建制宗旨和价值理念;以发展性社会政策为目标,建立社会救助与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综合性的社会救助新系统;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强化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和非政府支持以及建立法制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2月21日,李克强总理签发国务院令,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规定,社会救助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办法》明确规定了包括最低生活保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金融》2005,(1):44-44
《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1期刊登陆娟.解佳涛的文章《小城镇面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研究》认为.我国各城市目前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都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为基本内容.同时包含了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救助标准的确定.只是在救助的覆盖范围、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及具体救助标准上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各城市社会救助标准实施的经验与小城镇的特点,可得出以下结论:小城镇应该采用覆盖全体市民、统一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低标准起步、  相似文献   

10.
第三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暨中欧社会救助政策比较研讨会"是2013年由民政部主办、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与借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的研究角度涉及国内到国外、理论到实践、城镇到农村等,这些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积累与实践探索。本文对本次会议的焦点问题:支出型贫困、低保标准制定、目标瞄准、老年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中的特色组织、社会救助立法、反贫困的国际经验等进行了梳理,如实地概括和反映本次论坛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救助对象及环境认识的不足,灾害致残者救助现有主体在资源配置、力量平衡以及项目融合等方面存在弊端。福利多元主义以去中心化、决策参与等价值观,逐渐成为灾害致残者救助与主体建构的理念基础,并使得各主体朝着综合化、多元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灾害致残者社会救助主体在项目定位、力量凝聚以及关系拓展等方面会进一步融合,以建构完整的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与成效的基础上,本文以社会救助的权利化、福利化、绩效化为发展维度,着眼于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研究,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贫困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连片贫困、西部集中化的特征。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自然资源禀赋缺陷、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对农村经济建设及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农村文化落后和文化贫困、农村弱势群体交换权利与社会权利贫困。马克思的社会帮扶贫困解决论、社会地位贫困影响论等反贫困理论对指导我国制定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启示:(1)政府应着力帮助我国农村摆脱贫困;(2)政府要赋予西部农村居民更多的社会权利和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构建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层次体系。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该体现政府主体、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之间的共同责任,三者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缺一不可。构建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就是以政府主体为主导,社会主体为补充,同时发挥个人主体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执行能力滞后,救助政策在基层难以完全精准到位,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得救助政策目标偏离。许多研究提出,应加强社会救助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等建议。这些建议都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实践价值有待观察。今后研究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有两个重点,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建议是否可行值得商榷,需另寻他途;要从社会救助的政策规范本身来考察这些制度的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中国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史,将其概括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居养”阶段和“参与”阶段。居养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和仁政,以院舍收养作为残疾人社会保护的主要方式,导致残疾人的社会隔离;权利模式的理论出发点是平等和权利,通过构建权利体系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参与权,从而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回归。目前,中国残疾人社会保护正从“居养”政策向权利政策转向。  相似文献   

17.
从2000年开始,中国大陆地区逐渐步入了高龄化社会。近些年,伴随着人口、家庭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转变和挑战,而长期护理保险则是突破传统家庭养老和护理模式的有益选择。中国大陆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全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较早且较为完善,因此有必要借鉴和学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从中得到启示,探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立该模式的具体方式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