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宏、微观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比微观因素显著;(2)宏微观因素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有效控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出"故障",其根源在于其内在的脆弱性。脆弱性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银行以致金融和经济危机。从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着笔,重点分析中国银行业脆弱性程度、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舒缓建议,并运用VAR模型就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对金融指数进行实证检验,阐述影响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因素构成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模拟出我国银行业的季度脆弱性趋势。  相似文献   

3.
陈一慧  陈翔 《时代金融》2012,(33):119-120
影响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等很多因素。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从银行自身体系、金融结构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体系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分析与测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是一般意义上的脆弱性与体制转轨的制度摩擦造成的特殊脆弱性的混合物.本文运用宏现经济法来测度1985~2006年间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及其分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诸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中现金融层面、微观银行层面反映其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货币供给因素、投资因素及资本市场规模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较大.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供给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负向冲击效应,投资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健全银行体系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动态因子分析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体系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通过对1998-2007年十年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总体上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本文将整个脆弱性指数区间分成五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银行脆弱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形势分析2003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形势预测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9.2)理论探讨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证考伍志文(1.2)本利权衡和利益博弈下的行为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剖析及其化解途径李松国张月飞(1.10)新巴塞尔协议及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赵银祥刘瑞霞(2.2)我国金融租金的特点及金融深化的路径探刘奎许忠前(2.10)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张衢(3.2)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含宋玮(3.8)关于金融结构比较分析理论框架的设计思孙伍琴(4.2)充分发…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实证研究(1985~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各种银行脆弱性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整合后,选择4个核心指标对1985~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判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2年的脆弱性程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商业银行能否保持和巩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成功实现"战略转型"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蜕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均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宏观经济指标.一个良性互动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是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融企业家是金融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能动因素,金融企业家利用系统中的非对称信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偏差进行的市场操控、过度创新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微观基础;金融监管制度设计中的激励冲突是扭曲金融企业家行为进而导致金融脆弱性的制度根源.基于这一框架,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成因进行了重新认识,并从监管激励冲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剖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手,找出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出一套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得到了评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因子以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排名,并据此分析了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惠平 《金融论坛》2006,11(7):28-32
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占比逐步下降,非信贷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在金融市场变化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银行信贷的一般规律及在未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对不良贷款和信贷发展的认识,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银行信贷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应逐步实现信贷业务调整,更有效地发挥好信贷在银行经营及社会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在发展中实现信贷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占比逐步下降,非信贷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在金融市场变化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银行信贷的一般规律及在未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对不良贷款和信贷发展的认识,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银行信贷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应逐步实现信贷业务调整,更有效地发挥好信贷在银行经营及社会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在发展中实现信贷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8年前上市的16家银行2008-2018年的财务数据,对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脆弱性虽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对杠杆率变动尤其敏感;国有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总体脆弱性贡献占比较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易受到资产减值风险的冲击。政策模拟结果显示,增加四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权益资本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杠杆率监管是降低商业银行总体脆弱性较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及加快创新步伐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盖 《金融论坛》2004,9(5):51-55
为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步伐,本文在对美国银行业创新一般规律把握的基础上,从业务创新的主要表现、利率管理的影响、银行融资地位的变化及业务创新的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特点与问题,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缺陷、分业经营的限制、利率管制的阻碍和监管政策的不匹配等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并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改善监管方式、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法律监督等方面提出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步伐和提升创新水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试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是转型时期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课题。由于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渐进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其从西部地区信贷市场的快速退出与区域内其他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相矛盾。因此,在目前无论从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政策还是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角度,实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区域化配置的现实要求进行了制度阐释,就东西部信贷风险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从政府和银行两个层面探索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区域化配置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国储 《金融论坛》2005,10(3):3-9,33
本文探讨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关系。共分四个部分:一、关于银行风险的几个基本问题;二、关于银行风险的监管要求;三、关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二、第三部分是从该分析框架的角度对上市监管要求进行的阐述;第四部分是结合分析框架和监管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提出的建议。本文的基本论点是,满足海外上市监管要求是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需达到的最低要求;制定并实施与自身业务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战略,将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与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中国加入WTO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准备股改上市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适应资本市场要求的信息披露机制意义重大.对照国际银行业的通行标准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在归纳巴塞尔委员会和国内相关监管部门对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对风险管理定量信息、非财务信息、公司治理信息和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充实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要素,并妥善处理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通过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市场地位相称的上市公司形象.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empirically what explains the low profitability of Chinese banks for the period 1997–2004. We find that better capitalized banks tend to be more profitable. The same is true for banks with a relatively larger share of deposits and for more X-efficient banks. In addition, a less concentrated banking system increases bank profitability, which basically reflects that the fou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 China’s largest banks – have been the main drag for system’s profitability. We find the same negative influenc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banks (so-called Policy Banks), which are fully state-owned. Instead, more market-oriented banks, such as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tend to be more profitable, which again points to 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explaining bank performance in China. These findings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for a banking system which has long been functioning as a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huge savings to meet public policy goals.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就银行间的风险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上市银行收益率两两间的时变相关系数测算、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整体相关程度的测算,以及根据我国上市银行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构建银行体系风险联动的预警指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间普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的动态相关关系,4家大型国有银行间的平均动态相关系数比他们和其余11家银行间的相关系数高;我国的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相关程度也很高;15家上市银行两两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序列构建的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能够及时检测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20.
In light of a reformed and liberalized banking sector in China,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examine the role of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ustomers’ banking experiences and priorities in customers’ selection of banks. As state-owned banks have long dominated the banking industry, the article also investigates the receptiveness of the Shanghai Chinese towards newer commercial banks, such as the joint-stock bank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foreign banks into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Comparing customers who use state-owned banks only and those who patronize joint-stock banks, it is found that education, income, age, occupation sector and location of hometown affects customers of state-owned banks only. Furth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state-owned banks remain dominant despite the opening up of the banking sector, and perception towards state-owned banks remains favou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