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逐渐引进了股权激励,而始于2005年的股权分量改革,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于近几年来在上市公司中掀起了股权激励热潮。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主要形式介绍和我国股权激励实践的回顾,总结出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有效的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机制的若干启示,以期能够为上市公司制定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方案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及内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实行股票增值权公司的投资量较其他激励模式公司的投资量更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对投资有显著的正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对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满足内生决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员工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备受关注,其与高管股权激励的互动效应则一直是有待突破的迷雾。本文以2006-2017年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强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预期作用并不确定,不过员工股权激励充当了有效的补救角色,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关系在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股权激励有效期较长、员工搭便车程度较低、激励员工人数较多以及企业性质为非国有企业的条件下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并充分发挥员工股权激励的价值效应提供了明确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会计师》2014,(16)
手机行业的高发展、高竞争与高科技的特征决定了其对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需求非常迫切,要想保持其市场优势,必须能够吸引并聚拢一批高端的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与竞争压力下,公司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选择了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机制。本文从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手机行业H公司为例,具体分析其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5.
手机行业的高发展、高竞争与高科技的特征决定了其对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需求非常迫切,要想保持其市场优势,必须能够吸引并聚拢一批高端的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与竞争压力下,公司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选择了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机制。本文从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手机行业H公司为例,具体分析其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6.
对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市场反应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实施高管股权激励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率的影响。选取2006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公布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市场对于股权激励的反应是积极的,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上市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的提升,市场反应显著。  相似文献   

7.
依据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首次公告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数据,考量股权激励计划契约结构对其激励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计划中高管激励比例、行权价格、绩效条件严格度、激励强度及激励期限均将对其激励效应产生正向影响。上市公司设计股权激励计划契约时,应适当扩大高管激励比例、提升行权价格、提高绩效条件严格度,增加激励强度、延长激励期限以增强股权激励计划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定量方法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年薪报酬、股权收益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解释了我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困惑。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会在高管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提高了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水平;股权激励与高管过度自信的相互作用使得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升高。这意味着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考察股权激励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股权激励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经济学理论中,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资产所有者对管理层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依照目前国内证券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股权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年薪主要是由基薪收入、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将管理层的个人收益与公司效益紧密联系,使管理层更加关心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以及公司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已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票期权,但是对于股票期权在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中的实践效果缺乏相关实证研究。本文运用2006-201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明显,确实提高了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2.
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改革的路径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激励不足是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研究表明,证券公司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拥有证券公司的所有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WTO过渡期结束后,国内券商必须探索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与国际接轨的股权激励方式。从我国证券行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可行的。在激励机制的实际方案设计上,可考虑对管理层主要实行股权激励,对员工实施持股计划。  相似文献   

13.
关于股票期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在企业中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已成为一个亟等解决的课题,股标期权制度作为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行之有效的一种企业激励机制,在我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本文在对股标期权概念及其激励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股票期权的确认时机、股票期权的计量和设计股标期权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姝勋  董艳 《金融研究》2020,477(3):169-188
本文以2006年至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期权激励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授予高管的期权激励显著提升了企业发起并购的可能性和并购规模。缓解代理问题和提升风险承担是潜在的作用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激励对象异质性会影响期权激励的效果,期权激励对企业并购倾向和并购规模的提升作用在管理者年龄较高、管理者任期较长以及管理者相对薪酬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此外,期权激励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突出。最后,本文还发现期权激励提升了企业并购的财务业绩。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有关期权激励效果方面的文献,而且对于理解企业并购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股票期权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分配制度变革的股票期权计划,在发达国家运用已有近30年的历史,成为企业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确立,急需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股票期权计划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本对我国在推行股票期权计划的实践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银行业的行业特征对管理报酬有显著影响:高负债率导致的风险转移要求商业银行使用较低的管理激励;低增长性和波动性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银行业较低的报酬-绩效敏感性,但是这一点随着银行业投资机会的增加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不透明性意味着管理报酬更多地基于股票而不是会计的绩效测度;相似的生产技术表明较少的公司专有人力资本激励;银行监管则通过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激励成本和资本监管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管理报酬结构。  相似文献   

17.
郝项超  梁琪 《金融研究》2022,501(3):171-188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允许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对部分非高管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但设定激励对象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影响却鲜有研究关注。本文从公平理论视角分析我国非高管员工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创新的影响,并依据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与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非高管员工股权激励有效性假说与不公平假说。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非激励员工因薪酬不公平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具体而言,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激励与非激励员工收入差距小的上市公司中,非高管股权激励弱化企业创新的影响明显小于其他公司;而在非高管员工覆盖比例较高的公司中,非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弱化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存在。因此适当提高员工股权激励覆盖的范围可以减少激励员工与非激励员工之间因激励错配导致的薪酬不公平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创新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8.
CEO Stock Options and Equity Risk Incentiv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We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risk incentive effects of CEO stock option grants motivate managers to take on more risk than they would otherwise. Using a sample of mergers we document that the ratio of post‐ to pre‐merger stock return varianc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risk incentive effect of CEO stock option compensation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conditioned on firm size, with firm size having a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isk incentive effect of stock options. Using a broader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sample of firms we find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O risk incentive embedded in the stock options and subsequent equity return volatility. As in the case of the merger sample, this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for smaller firm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seek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used for valuation and incentive contracting purposes. We explore linkages between weights on earnings in compensation contracts and in stock price formation.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valuation and incentive contracting roles of earnings in Paul [1992] produces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valuation earnings coefficients (VECs) and compensation earnings coefficients (CECs) are unrelated. Our empirical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rnings and both stock prices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data at the firm and industry levels over the period 1971–2000 rejects Paul's [1992] hypothesis of no relation. We also document an increasing weight over time on other public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captured by stock return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ash compensation. Specifically, we find that the incentive coefficient on return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econd of two equal sample subperiods relative to the incentive coefficient on earnings.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LC-PIH)理论,本文建立居民收入、消费支出、股市市值和购房支出几个变量之间的实证检验模型,以研究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选取季度和月度频率数据,测算我国2003~2018年全口径居民消费和2013~2018年乘用车消费的股市财富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全口径居民消费主要受收入的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不显著,检验结果符合持久收入说;乘用车消费除受收入的影响之外,股市的财富效应也显著。基于实证结果,并结合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存在的财富效应,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稳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我国消费平稳增长、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根本;二是要发挥出股市在消费中的财富效应,需改变我国股市长期存在的牛短熊长困境;三是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通过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等间接渠道参与股市的比重,使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