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风险管理在企业集团的管理中越来越重要,资金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集团资金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企业集团资金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资金管理的宏观环境因素复杂多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资产流动性减弱,经营活动现金流不畅.企业集团资金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资金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于企业资金风险,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企业集团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措施:优化资本结构,控制杠杆比率;加强宏观环境因素变化的认识,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提高集团管理层及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风险的认识,增强资金风险管理能力;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降低集团资金风险;强化集团资金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运行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加强汇率研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与措施,降低汇率风险;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加强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及时性等.  相似文献   

2.
陈晓莉  成硕 《金融论坛》2021,26(12):29-38,78
本文以VAR-NETWORK模型为基础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作用效果.结果 表明:中国银行间风险传染呈周期性波动,同业业务是银行间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风险传染较低且对贷款价值比(LTV)政策更敏感;在周期上行阶段,央行需实施更紧缩的LTV政策才能有效控制银行间风险传染.这些结论为如何选择合适的政策时机、实施差别化宏观审慎政策及如何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晓 《金融论坛》2012,(4):43-48
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可以和商业银行体系一样促使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积累和传导。但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对资产证券化在系统性风险积累和传导中的作用机制形成完整的结论。通过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的复杂运作机制、基本功能以及基础资产均可以促使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积累,并通过基础资产和证券化产品两个渠道引起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因此,中国在设计资产证券化时,必须灵活确定具体产品的长短期模式,严格规定基础资产的构成标准,并基于"监管特许权"理论来构建评级机构,同时遵循"宏观审慎"原则来创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3年至2010年国内2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国外关于银行业结构与资产风险的三种理论在中国的实际情形,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与资产风险呈U型关系,现有竞争状态可能已经越过拐点,意味着此时竞争加剧会进一步加大资产风险,同时宏观因素对银行资产风险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我们还对以往文献中衡量竞争程度的指标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决定采用结构性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文章最后建议,在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除了限制城商行盲目扩张外,还需提高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调整业务战略结构,改变银行业的粗放经营方式,降低银行资产风险,从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章彰 《银行家》2012,(4):64-66,6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基于量化体系的风险接受标准和收益期望水平。通过资产组合模型,可以将宏观层面的风险偏好分解到微观层面,实现自上而下的风险传导,同时又将微观层面的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反馈到宏观层面,实现自下而上的风险汇总。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学界的文献偏重宏观,忽视微观,因而文章尝试分析微观中国家庭持有保险资产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关注了风险态度和家庭特征。由于保险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核心——风险态度,在实证分析中往往被忽略,文章借助实验经济学的思维,用假设证券估值来测度微观个体的风险态度,并将之运用在对居民家庭保险资产持有影响因素的分析上。文章采用全国4 066个微观家庭的大样本调研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家庭持有保险资产的意愿更强和数量更多。具体到家庭特征对保险资产持有的影响,家庭收入、自有住房、遗赠意愿都对家庭保险资产持有有正向影响,而流动性限制的存在也将降低家庭持有保险资产的额度。  相似文献   

8.
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类重要风险,对金融稳定具有巨大的潜在破坏性。本文针对风险偏好、信贷约束、资产价格三类宏观因素构建金融状况指数,结合多家商业银行的高频低损、低频高损两类微观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进行多时间跨度的相关性分析,首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宏观周期特征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宏观周期间的相关关系在中长期时间跨度上,呈现聚集性、多变性、事件特异性、机构特异性等性质。这些性质与操作风险自身独特的成因,以及宏观环境与操作风险诱因之间的多样化影响渠道有关。建议银行管理者和监管者充分关注操作风险损失的宏观周期特征,在不同的经济阶段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处理好操作风险管理与信贷周期、房地产周期、心理因素、创新因素、政策因素的关系;同时,充分发挥监管数据和技术优势,加强金融业操作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余静文  姚翔晨 《金融研究》2019,466(4):20-38
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通过“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也能通过金融资产需求作用于金融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本文基于宏观数据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伴随老年人口占比的提高,金融结构更偏向间接融资,且以金融行为来衡量的风险偏好程度显著下降;其次,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微观主体对金融资产需求的角度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金融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风险资产参与行为及风险态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家庭老年人口占比越高,家庭参与股票或基金投资意愿及比重越低;对于已持有风险资产的家庭,老年人口占比提高,家庭风险资产持有比重会降低。此外,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会影响风险态度,家庭老年人口占比提升会显著降低风险偏好程度,这是其影响家庭风险资产参与行为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我国产险公司资产风险资本额的测算模型,比较V水估计方法后选择Delta—EWMA方法估算资产风险系数,对产险公司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货币市场投资暴露的风险大,其资产风险资本额比例远高于其资产持有量比例。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海南金融》2016,(10):32-36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底推出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立了全面、弹性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意涵,从反周期性、反风险传播与扩散两个维度阐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工作机制,介绍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主要指标、内容和特点,指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甚至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次贷危机的发生暴露出风靡盛行了30多年的资产证券化融资制度存在着巨大风险,而传统的破产风险隔离机制无法解决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本文认为,只有对原始资产池风险,破产管理风险与信用增级风险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建立完善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了大型商业银行、上市中小商业银行与非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差异.随着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构成趋于复杂化,资产方市场流动性风险有所提高;同业负债的规模由于整体上处于一个增长趋势,导致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加大;大型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对其他两类商业银行较低.  相似文献   

14.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5.
既有研究关于企业杠杆率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争论,而以银行资产质量表征企业资产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基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测度资产质量,分别从风险边际贡献和尾部关联两个维度测算中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并最终建立门限面板模型考察企业杠杆率水平和结构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影响,以及企业资产质量在其中起到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发现:在研究企业杠杆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时需要考虑企业资产质量的作用,并且银行规模使得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带有非线性特征;企业杠杆率从边际贡献和关联溢出两维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且企业资产质量的调节效应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系统性风险不同维度下,企业资产质量的调节效应也会因企业性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性。鉴于企业资产质量所起到的重要调节作用,监管部门可考虑将国有、非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分别纳入宏观审慎体系实现动态监管,并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分类施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资产托管业务是一项新兴的商业银行轻资本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资产托管业务的主要风险是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本文主要从业务实操层面探讨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动态变化性和资产的多重风险属性,结合 Copula 函数与不确定性理论,设计风险资产结构不确定的商业银行整合风险的度量模型,运用随机模拟、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求解算法,整合度量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结果表明:模型及求解的方法有效,基于历史数据规律对商业银行整合风险度量,更具优越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评估机构及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现实风险威胁,文章分析了资产评估风险的特征和来源,并提出了防范资产评估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晓光  刘元春 《金融研究》2018,458(8):33-50
现有研究流行以债务率(债务/GDP)指标衡量杠杆率及其债务风险,而关于该指标适用性的探讨却较为不足。理论分析表明,债务率指标忽略了与偿债能力相关的资产情况,存在学理上的缺陷和实践操作上的不足,不是衡量杠杆率的完美指标。本文构建并测算了宏观层面以资产负债率(债务/资产)指标衡量的杠杆率,为健全宏观杠杆率指标体系提供了有力补充。利用资产负债率、债务率与资本产出比之间的转化关系,本文克服了该杠杆率指标的估算难题,并结合国际清算银行和宾州世界表数据,重估了全球42个主要国家1950-2015年的杠杆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检验了该指标的风险预测能力,并重新评估了中国的债务风险。中国债务率的上升主要来自于资本产出比而不是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债务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资产负债率,而在于资产质量及其产出效率,这与欧美国家具有本质差异,相应地需要不同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