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62篇
  免费   809篇
  国内免费   87篇
财政金融   3762篇
工业经济   2016篇
计划管理   6515篇
经济学   5730篇
综合类   3162篇
运输经济   212篇
旅游经济   188篇
贸易经济   3468篇
农业经济   1911篇
经济概况   5032篇
信息产业经济   4篇
邮电经济   5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554篇
  2021年   795篇
  2020年   741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753篇
  2016年   582篇
  2015年   757篇
  2014年   1087篇
  2013年   1563篇
  2012年   2534篇
  2011年   3799篇
  2010年   3483篇
  2009年   2199篇
  2008年   2395篇
  2007年   2206篇
  2006年   2374篇
  2005年   2149篇
  2004年   618篇
  2003年   575篇
  2002年   497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991.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混乱,而现有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存在理论与方法缺陷。文章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为现有研究存在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研究内容不健全、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和空间描述为主等问题。建议未来该领域研究应跳出传统土地管理相关理论,多学科交叉,探索地理学、经济学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方面的理论框架;基于空间格局—演变机制—优化配置的思路,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模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相互影响模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空间模型,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产业的协调机制、城乡联系机制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优化3方面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研究。  相似文献   
992.
王丽 《技术经济》2020,39(10):145-154
知识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和观点,以期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提供研究支撑。本文首先从产业集群重点关注的外部性之一知识溢出入手,围绕本地嗡鸣和全球通道观点介绍国外学者的相关分析和思考;然后进一步将知识本身打开,列举不同的知识类型;接下来围绕知识的传递特性,介绍知识的网络结构;最后对知识的动态演变、创新过程、临近维度等其他重点领域相关内容和观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93.
调节聚焦作为个体实现目标的动机调节系统,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是组织行为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基于调节聚焦等相关理论,从二维视角深入考察个体调节聚焦对其双元创新的过程机理与边界机制。对527名国防科技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研分析,结果发现:①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均正向预测双元创新及其平衡性与互补性,促进聚焦的预测作用更强;②探索式失败学习和利用式失败学习同时中介上述关系;③正向组织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促进聚焦与双元创新及其互补性的关系,负向组织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防御聚焦与双元创新及其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对全国秸秆堆沤肥料化利用量、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量、农户秸秆直接燃用量、秸秆新型产业化利用量进行系统估算,并结合问题分析和发展需求,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水平的策略,以期为国家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全国“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终期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对全国秸秆离田利用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1)2015年,全国秸秆离田利用总量为346亿t,占全国秸秆已利用量的4799%; (2)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69亿t,占秸秆离田利用总量的4884%; (3)全国秸秆堆肥利用量约为1 400万t,其中工厂化堆肥利用秸秆量约为400万t; (4)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量约为2 000万~2 400万t,农户直接燃用秸秆量约为085亿t; (5)全国秸秆新能源、工厂化堆肥、原料化等新型产业利用量约为048亿~052亿t,占秸秆离田利用总量的1224%~1337%。[结论]未来,我国秸秆离田多元化利用应建立新型的农牧结合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组合施肥制度,打造以废弃秸秆为主要消纳对象的秸秆产业化体系,并努力提高秸秆打包离田机械作业质量和秸秆新型产业高值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995.
在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实践中,与产业主体间缺乏合作默契已成为大学衍生企业向产业网络嵌入的重要阻滞因素。针对该问题,基于网络惯例新视角,从大学衍生企业学术创生背景带来的异质性入手,构建“学术印记—网络惯例—产业网络嵌入”作用模型,探索技术动荡性的调节效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379家大学衍生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学衍生企业学术印记对网络惯例建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在向产业嵌入过程中,网络惯例对产业网络嵌入两个维度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与结构嵌入存在倒U型关系,但正向促进关系嵌入。技术动荡性在“学术印记—网络惯例—产业网络关系嵌入”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优化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实施路径。文章通过对内蒙古农牧户生计资本进行测算与分析,探究不同生计类型农牧户生计资本与其农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间的互馈关系,精准识别不同类型农牧户选择销售渠道的影响因素,旨在优化民族地区乡村农畜产品流通渠道,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方法]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DFID),以微观农牧户视角,从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5个维度,运用农牧户生计量化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Multivariate Logistic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资本存量具有显著差异,生计资本由高到低排序为:半农半牧户纯农户纯牧户;(2)农牧户对农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中间商、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合作社、订单销售、超市直供,传统卖给中间商依然是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要模式,且不同销售渠道之间存在互补与竞争关系;(3)农牧户生计资本对其选择销售渠道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力由高到低排序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4)不同维度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牧户的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影响农牧户选择销售渠道的首要因子是人力资本,影响牧户选择的首要因子是金融资本,影响半农半牧户选择的首要因子是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结论]该文提出基于农牧户生计资本视角的民族地区乡村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优化对策与建议,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不同类型农牧户在农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时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997.
研究目的:基于耕地多功能价值的视角研究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绩效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以探索当前形势下城市近郊区农户"既不愿意种地,又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的深层原因.研究方法:在构建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入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展开绩效分析.研究结果:总体上,城市近郊区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绩效水平为"良好";多群组对比分析显示,男性绩效水平高于女性,青壮年绩效水平高于老年;补贴标准偏低和职业认同感差是制约土地投入行为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而满足就业和养老需求依然是耕地资源的核心价值功能.研究结论:耕地在农户认知层面发挥着"弱保障"功能,"存而不用"的保守心态在事实上导致家庭承包地处于闲置、撂荒状态,这便是当前形势下城市近郊区耕地资源低效利用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998.
李永强  冯淑慧 《技术经济》2020,39(9):82-88,100
旅游业可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也要依靠一定程度的经济作为基础支撑,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协调问题。以阳朔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的方法对2004年至2018年阳朔县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关系和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和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经济的短期波动受旅游产业的短期波动以及误差修正项的影响;旅游产业和经济在观测期间由轻度失调逐渐转变为良好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999.
In this study, 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ER) by compan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investors' response. Based on firm‐level data of 1,010 heavily polluting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ER of China's heavily polluting listed companie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earnings persistence, that is, earnings quality. Second, the positive long‐term economic effect of CER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two paths: improving companie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ir credit costs. Third, CER increases investors' response to heavily polluting companies' accounting earnings. Moreover,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achieve more significant positive long‐term economic effects from CER than othe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eavily polluting companies should correctly identify the long‐term value of CER rather than 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CER on their current costs and benefits.  相似文献   
1000.
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结构,基于超循环理论,探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过程,并利用江联重工集团案例分析,明确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动力要素。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绿色发展性、生态性、动态演化性、高风险性和复杂性特征;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催生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超循环,而超循环体系能够加强绿色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资源配置与匹配效应、环境规制与市场导向、用户交互与敏捷响应、共生竞合与跨界整合是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