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1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26篇
经济学   60篇
综合类   12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6篇
经济概况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创新尴尬"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对避免技术创新带来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相结合的产物。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知识积累机制、知识转化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培育机制,以期进一步提升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2.
Cultural intelligence (CI) has often been linked to performance at the individual, team, and firm levels as a key factor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uccess. Using a new measure of CI, the business cultu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BCIQ), our study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on several key antecedents of CI using data on business professionals across five diverse countries (Austria, Colombia, Greece,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 order of importance, are the number of countries that business practitioners have lived in for more than six months, thei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he number of languages spoken. We find that cultural intelligence varies across countries, suggesting that some countries have a higher propensity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interactions. By teasing out the common antecedents of BCIQ among professionals, our findings may help with screening and training professionals for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 Future research may examine the environmental (country‐specif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pensity for cultural intelligence (such as immigr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languages spoke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o explain the effe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 2016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23.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以模块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知识、自组织和模块化3个视角来建立品牌竞争力动态机制,为企业品牌战略的有效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4.
隐性知识水平差异,可用来解释企业家能力差异的问题。分析了影响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差异的三大主要因素:企业家经验、企业家的学习风格和企业家网络,并构建了企业家隐性知识水平差异的概念模型。企业家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两条途径:实践和知识转移。企业家经验和学习风格因素主要在第一条路径上发生作用,企业家网络因素则通过第二条路径影响其隐性知识水平。深化了对企业家能力的理论研究,并赋予了其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5.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非核心竞争力竞争追随与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追随会导致其竞争力升级和竞争力趋同。构建了企业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竞争追随模型,讨论了在竞争追随条件下的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追随规律。  相似文献   
126.
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学术界关于女性创业互联网赋能作用的观点未达成一致,主要源于现有研究缺乏从互联网嵌入视角探究互联网赋能女性创业方向、路径与边界等微观机制。基于互联网嵌入视角,构建并验证互联网双重嵌入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嵌入方式是影响女性互联网创业的关键变量,但互联网嵌入并不必然带来女性创业能力提升,网络社群嵌入会显著促进女性创业能力提升,而网络媒体嵌入则具有负向影响;②内群体条件在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创业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③互联网赋能对不同女性创业者作用不同,网络面子意识不仅调节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内群体条件间的直接关系,而且通过内群体条件调节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间的间接关系,网络面子意识越强烈,内群体条件的中介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7.
借鉴生态位态势理论,在阐明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态”、“势”和“态与势交界面”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模型,选取广东省177家新型研发机构,运用熵值—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提高高层次人才占比和扩大研发投入力度对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较为重要;②研究对象整体核心能力水平中等偏上,但两极分化明显。同时,在“态与势交界面”上总体水平较低,机构高质量发展有待加强;③地理区位与机构核心能力水平相关性强,态势好的机构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辐射作用。最后,依据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等级提出核心能力分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8.
相较于其它所有制企业,即使处于企业发展的最好阶段——成熟期,家族企业也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家族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核心人物,探究其在企业成熟期的胜任力构成体系,不仅在企业家群体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现实指导价值。采集2019年国内5省348份家族企业家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搭建成熟期家族企业的企业家胜任力构成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家族企业家胜任力由能量流胜任力、个性胜任力、物质流胜任力和信息流胜任力组成。其中,能量流胜任力由创新与勇担风险精神、愿景与实干精神等7部分构成;个性胜任力由人际协同力、虚心听取意见等7部分组成;物质流胜任力由供应链保障与整合能力、资金链风险管控能力、资本运营能力3部分组成;信息流胜任力由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企业情报体系构建力、识才与用才3部分组成。此外,成熟期家族企业家的胜任力培育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能量流胜任力、个性胜任力、物质流胜任力和信息流胜任力。  相似文献   
129.
大学衍生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有其特殊性:一是需要具备特定的创业能力,二是需要得到大学各层次的支持。因此,在大学衍生企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核心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二是大学对衍生企业创业能力的促进机制。对国外有关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能力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整合,系统解构了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总结剖析了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机制以及大学对衍生企业创业能力的促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深化中国大学改革、促进学术创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0.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is witnessing continuous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female travellers and female hosts available to accommodate travellers in their properties using peer-to-peer (P2P) service platforms. Cues that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st’s gender are therefore acquiring notable relevance. Tourism research, however, has not yet devoted attention to this phenomenon. To fill this gap,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and how gender cues conveyed on P2P accommodation platforms affect users’ expectations and booking intentions. Across three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such cues affect users’ expectations in a P2P accommodation context, but not in a hotel accommodation context. In particular, regardless of the hosts’ race, female cues, compared to male cues, appear more able to create expectations of warmth and this effect is evident for users who have a strong gender stereotyping tendency. Importantly, enhanced expectations of warmth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users’ reservation int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