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55篇
工业经济   47篇
计划管理   326篇
经济学   832篇
综合类   182篇
运输经济   56篇
旅游经济   19篇
贸易经济   228篇
农业经济   88篇
经济概况   4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A theory of reciprocity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People are reciprocal if they reward kind actions and punish unkind on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formal theory of reciprocity. It takes into account that people evaluate the kindness of an action not only by its consequences but also by its underlying intention. The theory is in line with the relevant stylized facts of a wide range of experimental games, such as the ultimatum game, the gift-exchange game, a reduced best-shot game, the dictator game, the prisoner's dilemma, and public goods games. Furthermore, it predicts that identical consequences trigger different reciprocal respons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Finally, the theory explains why outcomes tend to be fair in bilateral interactions whereas extremely unfair distributions may arise in competitive markets.  相似文献   
42.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增长差异分析框架,将各地区劳均产出差距分解为劳均资本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三个部分。利用改革时期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尽管要素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地区劳均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将成为今后中国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且,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绝对发散趋势,严重的技术扩散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短期内地区差距不会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对地区发展进行调节,尤其要促进地区间技术扩散,使各地区更好地分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43.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报酬递增是跨国或区域经济增长发散的重要动因,而市场范围的大小则决定了报酬递增的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地区市场规模和出口开放程度显著地影响了1970—2000年各省区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国外和地区市场是相互替代的,而一旦控制了市场规模因素,各个省区即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本文根据地理特征构造工具变量,有效地控制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44.
早在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之时,他就指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范围可以大于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本文把常用于国际经济领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运用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部,指出我国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也证实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进一步,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缩小东中西区域经济差异,顺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5.
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总被引:109,自引:5,他引:109  
转移支付是政府调节区域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 ,本文分析了 1 994年新财税体制改革以后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 ,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效果 ;对转移支付决定的因素分析 ,则解释了现行转移支付不能缩小地区差距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6.
地脉文化也被称为地脉和文脉,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基石。根据地脉文化与旅游产品关系对比可以将旅游开发分为两类四型:(1)旅游产品扎根于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根基稳固、主次分明);(2)旅游产品脱离地脉文化发展模式 (左顾右盼、横生枝节)。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及旅游产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地脉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脉文化基础有 “海” “滩” “宜” “河” “港” “城” “工” “农” “山” “史”十大方面。 “海” “城” “山”的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 “农” “史”旅游产品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当前旅游发展主要方向; “滩”“农”“史”正在发展; “宜”(宜人气候、度假资源)表面发展丰富,实际潜力巨大; “河”(河流、湖泊、水库) “港” (港口) “工”(工业旅游)是被忽视或者发展滞后的地脉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7.
福建长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通过分析福建与长崎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区域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福建长崎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层交往,推进农业、服务业、海洋经济等合作,共促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  相似文献   
48.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动、静态比较分析发现 ,我国生产的极化作用不高 ,人口的极化作用过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向东部地区不断集中的同时 ,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 ,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鼓励中西部贫困人口向东部尤其是东部核心区域流动 ,是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9.
倪健 《技术经济》2006,25(6):8-10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研究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本文分析了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新特点赋予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内涵、新方式,以及当前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0.
任翔  王云峰 《现代财经》2006,26(5):59-62
实证研究证明,联产品生产的协同作用也是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协同成本的动因在于联产品的组成变量。在联产品协同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基于非线性成本函数的边际成本计算法,应该是数理依据严谨、实务应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