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导师制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尚缺乏对其研究成果的系统归结.文章重点梳理了组织导师制的概念、效益以及其影响导师/徒弟的中介作用(包括情感、学习、激励、社会交换和角色压力源的传导机制)和调节作用(包括徒弟/导师的个性特质、认知和价值观等个体因素以及导师制类型、组织文化和制度等组织因素的干扰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未来研究值得深化的方向以及实践应用的建议,这既为推进组织导师制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提升组织导师制实践的效能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0,(17)
本文分析了企业在销售新人培训上存在的一些观念问题和方法问题,指出企业要改变新人培训的观念和方法,必须制定新人培训规划,采用导师制、善待老用户和"孤儿用户"等方法作为培训新人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4.
学生个体发展的导师制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师制由来已久,最早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比较研究生导师制而言,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各项经费等多方面有很大不同,本文旨在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好的师资力量问题、导师发展规范问题、导师的评价考核问题进行探讨,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6.
Michael Bzdak 《WTO经济导刊》2014,(11):17-17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私营经济正帮助填补学术与从业技能的鸿沟,这道鸿沟已将青年人阻隔在理想的职业生涯之外。因为,分布于全球各地社区的企业志愿者,在以一系列导师制和学习项目指导青年人获得自信的同时,往往可以激励青年学生设定职业目标。商业与教育两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彼此,但具体到两方的合作进程上,仍然步履蹒跚。商业-教育的伙伴关系是双向的,一旦成功将会带来社区、年青人及其父母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当前,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对营销人才培养的对接上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不能实现营销人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均衡。以江西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其营销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以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当前国内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为培养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实施导师制,灵活弹性地设置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形成其专业发展特色,从而有助于营销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竞争中获取核心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感知实践教学中施行导师制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感知实践能力,是使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的一种手段。本文介绍了在感知实践教学中实施导师制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系施行导师制的方法与成效,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导师制”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工具,已经被大企业广泛使用.企业实施“导师制”能够在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心理承诺、知识共享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实施导师制还存在许多误区.通过分析“导师制”的优势和误区,对企业推行和完善导师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SPT"育人理念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特色育人模式,通过将其中的成功教育、素质教育、学生自主管理等理念与宿舍导师制相结合,从师资建设与导师分配、成功教育与德育文化、师生沟通与素质教育、导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四个方面,探索富有学院特色的高校学生公寓育人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