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7篇
贸易经济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一、回到西学古典 我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一是希腊理性善:产生于混沌黑暗的希腊神系开初倾向于幽冥的自然“定数律”(限制),黑格尔把它理解成“度”(神即“度”),由此构成“规律”的“善无限性”,与“恶无限性”相对.  相似文献   
3.
甘 阳儒家是一个天下的结构, 一旦出来一个“他者”以后, 怎样维持天下的概念是维持整个 儒学传统的根本性的条件。以后共产主义的发生和毛泽东始终有一个天下性的、把全 球都包括进去的解说。问题是这个理想层面上的考虑和中国当下所处的极为紧迫的政 治现实问题构成了非常大的紧张。邓正来我们已经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即意识形态的视角或意识形态批判本身已无法揭示、解释或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二十多年来, 中国学术界的讨论, 一直是以“中国”为名义而实质上不讨论“中国”的, 是在讨论那些源出于西方地方性的被…  相似文献   
4.
大学人文教育必须首先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也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目前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突出的问题,与中国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有关。1952年开始,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大学体制,一年级就分专业,没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当时的迅速工业化急需培养大量专门技术人才,这是个代价比较小的方式。问题是,中国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膨胀的速度非常惊人。十年来,大家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令问题。教育部和高校都在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的想法实际上是想改革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特别是想改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想区分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学界围绕五四会有各种研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形塑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为检讨近现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的种种得失,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本刊联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云南大学召开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古典西学在中国。论坛着眼于中华文明的时代复兴,反省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西方大传统的认识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单位的近三十名学者,与云南大学数百名师生一道,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讲学大厅展开热烈的研讨。限于篇幅,本刊将分两期连续选刊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的成果,其中部分标题为编者另拟,个别发言者未及审定发言内容。根据本届论坛原始录音整理出的文字,将同步发布于本刊网站(www.opentimes.cn)。  相似文献   
6.
甲午之战以来,两甲子间,国祚屡迁。加之西潮涌入,传统式微,时至今日,中国已非百余年前之中国。然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一问题却历久弥新。康有为生于晚清内外交困之际,面对从传统老大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转化这一不可遏阻的洪流,面对西方文明这一强有力的"他者",而致思于儒学(教)制度化建设,冀望于传统内部开出新的文明形式。儒学行内圣外王之道。然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儒学主要表现为内圣之学。固守心性一隅而无视世运民生之儒学绝非真儒学,所谓"制度化儒学"乃致力于彰显儒学应有的"外王"面向。康有为其时之所思所行,于当下仍具借鉴意义。本专题内容节选自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于2014年6月26日~27日在康有为家乡广东南海联合举办的首届康园论坛"康有为与制度化儒学"研讨会的部分现场发言,录音整理后的文字已经发言人审阅。部分小标题为编者另拟。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学界围绕“五四”会有各种研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形塑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为捡讨近现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的种种得失,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本刊联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云南大学召开“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古典西学在中固”论坛着眼于“中华文明”的时代复兴,反省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西方大传统的认识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单位的近三十名学者,与云南大学数百名师生一道,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讲学大厅展开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乃国家与民族文化命脉之所系,中华民族历经多次异族入侵劫掠及本土内乱相残而不坠,端赖一般国人对教育之重视。 今国力渐强,政府注资高等教育之力度亦见增进,况大学屡屡扩招,受教之众,前所未有。于此情势,倘教育方针有误,不仅虚掷公帑,并且误人子弟,遗祸未来。 有见于此,本刊邀集国内先进,聚首滨海南沙,以"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为题,抒发高论。是为"首届开放时代论坛"。 以下内容,乃据2004年11月6、7两日会议之录音整理而成,刊布于此,尚望读者诸君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