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5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是提高城市用地效益,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整体功能提升的前提和保障。文章利用比例变化指数和Granger因果法对重庆市城市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重庆市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城市用地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重庆市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在经历了非同步变化后逐渐步入同步变化的轨迹;短期内,城市用地结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随之,产业结构又反作用于城市用地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步变化轨迹还没有出现,这说明城市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互为因果的关系应在长期的调整、协调中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通过构建包含水土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3个维度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刻画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特征与轨迹。[方法]运用均方差法,选取2010—2016年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分析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特征。[结果](1)总体上,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呈现先升—降—升的动态演变特征; 经济承载力持续增长,这源于郑州市土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性增强的演变特征。(2)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发展历程,但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低层次的较高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为提高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应加快“多规合一”规划的编制,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三生”空间,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发展路径,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结论]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加快建立土地综合承载力扩容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是提高土地整理规划合理性、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国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体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管理、项目影响评估等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结果对决策影响低,缺乏相关组织机构,以及沟通中和保障措施上存在的问题等.改进的对策是:编制详细的公众参与方案,成立公众参与代表会,构建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并培育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激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6.
鲁春阳 《国土经济》2007,(1X):77-7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凸现,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探讨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特点及实施措施,以期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和“福利经济”等现代规划理念逐步融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程度是社会人本主义与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规划是衔接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影响小城镇规划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规划主体的行为、规划执行过程中的投入以及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干预。现有小城镇规划由于公众参与不足、开发与保护失衡、政府干预不当而效率低下。提高小城镇规划效率则需要做到:(1)加强公众参与,平衡区域内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以保证规划的适用性;(2)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明确保护对象,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3)善用政府干预,维护市场公平,保证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6、1995、2000及2007年的居住用地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居住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显示:1995-2000年间,年均扩展规模和年变化率都大于1986-1995年和2000-2007年两个时期,各个时期中渝北区扩展规模均最大;在年变化率方面,除2000-2007年大渡口区年变化率大于渝北区外,其余各时期渝北区均最大,渝中区年变化率在各时期中均最小。在整个研究时段,主城区居住用地扩张比较分散,各区域均有大规模的增加,但是,分散中也有扩张方向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城区东北方向即渝北区,和其他区域相比,扩张方向明显,规模大。  相似文献   
10.
"地票"收益如何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票"收益现状与问题 流转收益分配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才能达到规范土地流转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重庆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中大胆创新,提出了"地票"交易流转模式,但这一新模式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收益分配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