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上游、嘉陵江5个流域为评价单元,研究2001—2016年甘肃省的流域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不同流域农业生产投入及其冗余状况对生产效率提升途径进行探索。[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和CCR模型分析该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并利用Mann Kendall法进行趋势检验,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2001—2016年甘肃省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总体走向呈现上升并趋于稳定,这种上升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2)从时间序列来看, 2001—2016年甘肃省及各流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状态; 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各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比较结果为:黑河>石羊河>黄河上游>疏勒河>嘉陵江;(3)总人口数、城镇化率、降水量、产水模数及GDP耗水量这5个影响因子的显著性和代表性增强,对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的解释程度也较强。[结论]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各流域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特点出发,采取具体措施优化限制因子,可以促进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又能够引导区域农业经济空间的合理化,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 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方法]基于数据可获取性及科学性等原则,选取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7—2016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数,并利用GIS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关系。[结果](1)在时间特征方面,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平稳提高趋势; 在空间特征方面,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变化显著。(2)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较为相似,新型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确实存在促进作用。[结论]在重庆市土地资源需求急剧增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改善土地低效利用,制定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镇合理建设,侧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休闲农业空间的分布规律,促进休闲农业布局的优化发展,实现区域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分布密度和地理联系率分析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进而通过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对其休闲农业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郑州市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惠济区(106个)、登封市(78个)、二七区(67个),其中惠济区和二七区是近郊集聚地,登封市是远郊集聚地,且中原区(092)、惠济区(051)和二七区(043)的空间分布密度较高,而巩义区(001)和航空港区(002)的空间分布密度较低,同时休闲农业点数分布与客源市场分布之间的地理联系率为685%,整体上郑州市休闲农业点与客源市场之间的均衡和配合程度中等。此外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适宜性的最终综合评价得分为134,说明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较差,其中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对于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适宜性发挥重要作用。[结论]郑州市休闲农业应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区域休闲农业,构建合理的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布局。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土地的环境压力、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立足历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积累,通过构建承载力可拓物元模型,综合评价2010—2016年湖北省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GWR分析,探索生态资源、社会人文和经济技术等因素对于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可拓物元模型对于社会经济统计信息之间的不相容性和不确定性的应用优势,可为有关部门论证城市发展导向及其潜力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农户、土地、产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及规律,对促进村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村庄系统的理论分析,构建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并分析不同时期农户、土地及产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1)农户和产业总体表现出良性转型,且两者转型速度快于土地转型。(2)“农户—产业”、“产业—土地”的协调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农户—土地”在2010年后出现不协调趋势。(3)综合耦合度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值均在08以上,三者联动作用较强; 1980—2010年综合协调度快速提升, 2010后出现下降势头。(4)农户、土地和产业间的转型耦合协调水平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2010年以来,土地转型的滞后阻碍了村庄协调转型。[结论]村庄系统协调性的下降是农户、土地和产业三者共同作用与反馈的结果,三者的综合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变化反映了系统自调节自组织的过程,符合“农户—土地—产业”开放系统由耗散到协调有序演进的规律。最后,文章总结了促进村庄协调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农业生态发展现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基于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 SBM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农业生态效率、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4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探究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2000—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分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阶段农业生态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这个阶段内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对全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较大。经济条件评价分值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提升。2000—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整体呈递增趋势,耦合发展关系表现良好。[结论]尽管河南省农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向更高耦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演变,以期为新时期如何从整体上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了1978—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演变特征及三大主粮(玉米、稻谷和小麦)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变化趋势。基于省域尺度,对31个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系数分析了省域粮食单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8—198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单产的大幅提升,总产量持续增长。1986—1999年种植面积相对波动较小,由于单产的不稳定导致总产量波动较大。2000—2003年随着种植面积的短暂降低,粮食产量也整体呈降低趋势,这个阶段单产水平也不稳定。2004—2017年由于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共同作用,粮食产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产水平。玉米对产量的贡献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8—2018年各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天津等10个(市、区)的种植面积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其他地区或是面积扩大或是变化较小。相对种植面积,大部分省(市、区)的产量增加比例较大,尤其是主产区。(3)全国各地区粮食单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粮食主产区较明显,空间布局变化较小。全国省域粮食单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结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仍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区域经济格局对揭示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机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定量刻画其济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明确河南省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5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评价其经济格局分异特征。[结果](1)总体上,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经济增速逐年放缓。(2)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先后经历了“八”字形、“一”字形演变特征,并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形经济空间格局。(3)全省中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数量增多,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缩小。[结论]河南省经济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全域经济带动效益开始显现,应强化城市辐射效应,并加强对更小尺度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对构建乡镇尺度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为例,从人居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出发选取了十二个指标对积石山县十七个乡镇进行生态承载力现状评价,并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各乡镇分类。结果表明,分别有三个乡镇属于高生态承载区与中生态承载区,其余十一个乡镇属于低生态承载区,分析各类乡镇三个环境之间的关系,针对各类乡镇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改善意见。本文主要贡献了一套易于在乡镇尺度上进行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的方法,同时为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其他乡镇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研究,了解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况,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方法]文章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真实情景期(2003~2015年)、仿真情景期(2016~202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测评。[结果](1)2003~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5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武威市从强赤字承载波动上升为弱赤字承载。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从强赤字承载过渡到临界承载状态。(2)2016~2025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武威和张掖从临界承载逐步上升为盈余可承载,金昌和酒泉由临界承载逐渐演变为基本可承载,而嘉峪关的综合水平虽然一直处于强赤字承载,但对应的关联度已经从2016年的-0.073下降为2025年的-0.259。[结论]农业用水量比重大,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成为制约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数是从土地承载力、生态安全等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本文通过对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内容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开发利用结构状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金融信贷安全四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区域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承载力是资源评价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只是单方面的 ,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对资源承载力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以全新的视角重构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含义 ,并对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在总结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设计了基于空间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泸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社会经济格局、资源格局和环境格局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2)受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影响,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3)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市中心建设用地开发的承载力不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证明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开展基于空间尺度量化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用地布局优化理论和建设用地精准布局实践的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8.
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由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珠江地区的发展,构建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详细分析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结果]共构建9个水资源承载力指标,8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13个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标,6个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从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和城市角度构建了11个土壤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三废"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在逐年降低,合理开发水资源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乡村振兴的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展开评价,为区域农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从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3个方面构建了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7—2016年全省及11个地级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探究了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协调度。在此基础上,采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探讨了全省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1)2007—2016年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评价分值呈平稳增长趋势,由2007年的0315提高到2016年的0498。2007—2012年,农业资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协调度呈现递增趋势,由0760提高到0935。2012—2016年,协调度呈现递减趋势,由0909降低到0838。(2)2007—2016年河北省各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分值整体呈递增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差异。整体看来,唐山市的评价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市,其次为廊坊市和石家庄市,邢台市的综合评价分值较低。(3)2007—2016年,河北省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趋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007—2012年,综合效率小于095,处于较低的水平。2013—2016年,综合效率大于095,处于较高的水平。大部分年份存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农用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投入过多,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出不足的现象。[结论]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今后更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推动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向更高水平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生产规模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较小,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亟待进一步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出发,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资源环境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该市从2000年到2004年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在加速提高。针对评价结果,文章对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