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对中国经济平衡增长中总量和结构失衡的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对影响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原因(也是平衡增长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Blanchard & Giavazzi认为,社会保障不足下的居民高储蓄意愿和人民币币值高估是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Aziz认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高投资、低消费的原因是资本成本太低。扩张性的逆周期货币政策使得利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现实环境,通过构建反映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检验2003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信贷规模资金的投放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趋弱;另一方面,短期来看,信贷资金的大规模投放不会对物价水平的攀升产生影响,但由于其是物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在长期内,必须合理估计中国将来在物价水平调控方面可能面临的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3.
转轨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可能会影响人民币汇率调整路径。本文运用Blanchard&Quah提出的对结构性冲击影响进行长期约束的方法,在实际冲击与名义冲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冲击效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波动吸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非农产业变化冲击的时期大体相同,分别为4、9、10和4个季度(期),但相较于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冲击,各产业结构调整对名义汇率的冲击效应更为显著,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弱化制造业和农业发展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4.
2007年以来,在紧缩政策调控下,很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尽管研究者对我国房价是否会大幅下跌所持观点并不一致,但是面对美国的房价大跌的前车之鉴,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如果我国房价大幅下跌,将给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变动经常导致的经济资源在行业之间分配的不平衡,即货币政策行业效应。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货币政策在行业层面的分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因此,中央银行在充分认清货币政策行业效应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应注意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转轨时期作为中国经济结构最重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诱发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的变化。本文将通货膨胀缺口作为通货膨胀持久性的替代变量,采用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1996~2010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的持久性特征进行了考察,并运用Blanchard-Quah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有研究的结果相比,单变量和多变量模型评估的中国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都显著较低。通货膨胀缺口受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冲击减弱至0的时期分别为3、3、2个季度;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通胀缺口持久性的短期冲击为正,第二、三产业的冲击为负;总体而言,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弱化了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第一产业的作用更为显著,而第三产业则强化了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各产业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的冲击力度大小分别为第一、三、二产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济结构变化的视角,对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传统的AR方法还是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方法估计,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在2000年之后都出现了明显的减弱,减弱的幅度在10%左右。除通货膨胀预期和外部汇率变化冲击因素的影响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加权经济增长率等经济结构变化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亦非常显著,其中,第二产业加权经济增长率的减缓对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的减弱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一产业与通货膨胀持久性负相关,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将有利于弱化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判断、策略选择、工具取舍和效果预测与评估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经济复苏背景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时机判断、退出策略、退出工具的选取以及效果预测和评估是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决策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复苏阶段,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目标应是在维护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目标的实现。在退出的节奏上应循序渐进,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退出次序上应"先财政、后货币"。同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间货币政策退出的协调与沟通,强化对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效果的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9.
银行信贷、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现实环境,通过构建反映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实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信贷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这种影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趋弱。短期内,银行信贷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为负,而且影响较弱。但长期来看,银行信贷对物价的影响将趋正。这表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对宏观经济的回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应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增强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实体经济各行业之间内在联系的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行业产出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各行业产出对信贷资金冲击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银行信贷投放趋缓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保证信贷资金向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投放的同时,引导信贷资金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投放,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