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235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242篇
财政金融   17149篇
工业经济   10841篇
计划管理   73955篇
经济学   23805篇
综合类   19890篇
运输经济   2090篇
旅游经济   290篇
贸易经济   33185篇
农业经济   8897篇
经济概况   30012篇
信息产业经济   439篇
邮电经济   508篇
  2024年   632篇
  2023年   2373篇
  2022年   1764篇
  2021年   2599篇
  2020年   2626篇
  2019年   3609篇
  2018年   1357篇
  2017年   3996篇
  2016年   4837篇
  2015年   7425篇
  2014年   18694篇
  2013年   16275篇
  2012年   17053篇
  2011年   19504篇
  2010年   18322篇
  2009年   15311篇
  2008年   13138篇
  2007年   9824篇
  2006年   8634篇
  2005年   8880篇
  2004年   7969篇
  2003年   9331篇
  2002年   6680篇
  2001年   5425篇
  2000年   4905篇
  1999年   1860篇
  1998年   1436篇
  1997年   1237篇
  1996年   1111篇
  1995年   666篇
  1994年   439篇
  1993年   589篇
  1992年   616篇
  1991年   928篇
  1990年   493篇
  1989年   43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在耕地,关键在于耕地质量。目前新增耕地主要源于土地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等,这些新增耕地需要对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了解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特征,这对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南方典型丘陵区域——江西省宜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了解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结果](1)Moran′s I值结果表明宜春市2014年新增耕地利用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而耕地自然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弱。(2)景观破碎度指数结果表明优、高等别的新增耕地质量破碎度大于中、低等别的; 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多样性指数比较大; 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优势度指数比较小,与多样性指数结果相呼应;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比较均匀。(3)质心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格局整体上是向西南方向变化。[结论]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不高; 新增耕地的利用水平差异性较小,自然本底状况差异较大;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类型多,各质量等别类型耕地均有增加,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等地的新增耕地相对低等地而言更破碎化; 新增耕地的开发格局向着西南方向移动; 该研究为南方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TOPSIS模型对京津冀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员工制、准员工制、培训学校、中介制四种类型家政机构人力资源供给质量的关键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类型家政机构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改善的针对性建议,为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许多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而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存在“不想学、学不会、不会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从基于混合教学理念构建信息化数学教学体系,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联系信息技术创建新型教学体系,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应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师必备能力。本研究使用TPACK量表,以苏州、杭州、金华和厦门9所高职院校为取样来源,对在职教师TPACK能力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在职教师在TPACK各维度上所存在的显著缺陷,提出开展教学培训、规划职业生涯和完善考评机制三个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于校园文化营造、教学模式培养以及乡村会计培育三个方面,提出了详尽的人才培养策略,完整阐述了工匠精神、产教融合与文化认知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针对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内到校外的践行方式所在。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要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理论宣讲的导向作用与辐射引领作用,创造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打造思政金课实现立德树人的最宝贵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创新路径将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思政金课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农耕文化是创新利用产业(行业)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中国茶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模型。该模型由强化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鼓励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养6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组成,为中国茶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也为其他传统文化课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月  王红艳  黄婉珺 《活力》2023,(3):23-26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承担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高校的贯彻实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融于立德树人全过程,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和实践为载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