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有学者发现技术相关及互补程度对技术并购绩效影响显著,这是否意味着并购类型会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呢?利用2006-2015年中国企业219起技术并购相关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发现,横向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抑制作用,纵向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混合技术并购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不显著。因此,中国企业在横向并购前应当储备足够资金,充分调动研发人员并购后的积极性,提高并购后自主研发效率;中国企业并购应优先选择与自身技术互补的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提高绩效;中国企业在混合技术并购时需要提前熟悉被并企业的技术知识,并购后尽力避免被并企业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基础观的视角出发,通过收集和整理2007-2013年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主并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并购模式与主并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技术并购中,技术知识基础深度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知识基础宽度与创新绩效呈U型关系;非相关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相关技术并购对其没有显著影响。但引入知识深度和宽度这两个调节变量后发现,技术知识基础较宽的主并企业,开展相关技术并购时,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会较差,而开展非相关技术并购时,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较好;对于技术知识基础较深的主并企业,开展非相关技术并购,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陈素芹 《时代经贸》2011,(18):169-170
近年来企业并购逐渐频繁,且并购规模逐渐加大。几经变化的中国市场开始了更多的以产业整合为核心、价值创造为动机的战略性并购。国内外学者对战略并购效率的研究采取的样本多数在股制改革之前,本文从2006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中抽取一定量的样本,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大类出发,以财务指标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函数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短期绩效而言,三者的并购绩效均不理想,短期内绩效都有所下降,但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绩效优于横向并购;就长期绩效而言,并购后第二年横向并购绩效果最佳;纵向并购绩效次之;混合并购绩效不但没有提升,甚至还有恶化趋势;并购后第三年纵向并购的绩效继续上升,横向并购绩效下滑。  相似文献   

4.
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游春 《技术经济》2008,27(5):121-128
本文以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在对整体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产业创新型并购和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从产业效应的视角来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5.
乐琦 《经济与管理》2012,26(8):47-52
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的组织地位进行调整是并购后组织结构设置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在中国情境下,并购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会比取消其法人资格更有利于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同时,区域因素、并购前绩效以及相对规模对并购后的组织结构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当跨区域并购时,并购后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被并购企业并购前绩效越高,则并购后取消其法人 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越大,则并购后保留其法人地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积极作用会越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和回归分析,探讨并购行为和并购类型分别与创新投入间的关系,以及主并企业性质和行业性质对并购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并购行为有助于企业创新投入水平提高,且这种积极作用具有持续性。其中,横向并购与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而纵向并购和多元化并购与创新投入的关系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主并企业性质和行业性质对并购创新效应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非国有企业横向并购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入,而国有企业并购创新效应不显著;高新技术企业横向并购能够显著提高创新投入水平,而非高新技术企业并购创新效应不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创新效应相关研究,可为国内企业并购行为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企业研发投入是提升企业技术实力的根本驱动力,而技术并购是企业实现技术外部获取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在技术并购效应下,并购当期的研发支出对收购方当期市场绩效及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本文对200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446次技术并购的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型收购者主导的技术并购对企业内部研发具有替代作用,而非科技型收购者在并购当期并不会降低内部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并购当年的研发支出对科技型收购者当期的市场价值具有额外的增值效应,但是这种价值增值效应并不会出现在非科技型收购者中;另外,科技型收购者比非科技型收购者更能够把技术并购当年的研发支出转化为企业未来的财务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20年中国工业企业上市公司跨境并购数据,实证分析跨境并购与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关系,并整合制度观点,分析产权异质性和东道国(地区)异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跨境并购整合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稳健;第二,基于产权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跨境并购规模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仅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第三,基于东道国(地区)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当东道国(地区)为发达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股权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当东道国(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地区)时,跨境并购对并购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丰富了现有理论成果,对中国工业企业跨境并购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知识、资源、人才3个方面的理论建立了相关假设,选择我国2010-2012年五大类制造业高技术上市公司的242个技术并购样本,对技术并购的创新绩效及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对各相关制造行业创新的影响有所不同。知识基础累积对并购样本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且在创新演进中有一定淡化效应;资源整合对并购创新绩效有滞后影响,且在行业间差距较大,对医药行业影响尤其明显;技术人才在电信类制造业创新中作用更突出;自主研发投入显著影响仪器仪表及相关行业的创新绩效;行业间的创新演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和滞后性。最后,对企业与主管部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受“产业生命周期假说”的启发,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并购类型的绩效,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企业生命周期假说”,并以2003年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横向并购绩效最优;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绩效总体优于横向并购;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混合并购的绩效最优,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0—2019年中国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连续并购是否存在同伴效应,并探讨企业研发在连续并购同伴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连续并购行为受行业同伴效应和地域同伴效应的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研发对连续并购的同伴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研发投入对连续并购同伴效应的正向调节,以及研发产出对连续并购同伴效应的负向调节。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经济政策环境下,行业同伴效应和地域同伴效应存在强度差异;连续并购次数不同的高新技术公司,其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调节作用表现出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研发购并的动因、决策流程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发购并是替代自主研发的一种形式,也是企业获得研发资源以强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企业在自主研发、研发购并与研发联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好,但是受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可能作出与其偏好不一致的选择。购并企业应在目标筛选和组织整合两个阶段控制和化解研发购并存在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以2013—2017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发生的技术并购事件为对象,展开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关联关系、技术吸收能力和目标企业绝对知识规模对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并购双方相对知识规模和上市时长对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企业间关联关系、技术吸收能力会弱化并购双方相对知识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基于此,建议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可以通过技术并购开展创新活动;在并购中,并购企业要根据自身技术吸收能力选择绝对知识规模合适的目标企业;继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增强并购后的技术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集2001-2014年浙江、广东两省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数据,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整合性分析,最终发现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创新绩效的5种主要驱动模式。此外,研究还表明,企业跨国并购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不同,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应着重考虑外部因素,减少外部阻碍。  相似文献   

15.
并购是企业获得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半数以上甚至三分之二左右的并购交易都是以失败告终。本文基于失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7年间有连续并购且首次并购失败的590家企业样本,研究并购失败程度对后续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首次并购失败程度较大的企业相比,首次并购失败程度较小的企业进行后续并购取得的并购绩效相对要好。进一步考察社会认知因素对失败并购经验的学习行为的调节效应发现,如果高管团队教育水平越高,或者企业受儒家文化影响越强,首次并购失败程度对后续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越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并购失败经验会产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差异,进而对后续并购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会因管理者认知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将失败学习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结合起来考察企业连续并购中的学习行为,不仅对并购失败经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对实践中遴选高管团队成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融内涵提升与外部成长于一体的技术并购,在经济转型期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对2002~2004年我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185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技术进入型并购短期内导致公司经营绩效下滑;而技术升级型和技术互补型并购提升了公司经营绩效。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并购前的非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每股未分配利润以及公司规模等因子,对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跨国并购是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模式。随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的迅速增长,从制度距离层面对跨国并购整合效果与并购绩效的研究成为热点。然而,不同学者对制度距离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不同结论,其作用机制与效果仍待进一步探究。以中国上市公司成功实施的60起跨国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以样本企业并购事件发生前后两年总资产收益率变化为因变量,通过剖析制度距离不同层面及并购母公司国际经验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明确了制度距离不同维度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路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区分关键研发者和一般研发人员基础上,利用24家涉及技术并购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2017年全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从动态角度分两个步骤研究了技术并购对224名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合作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技术并购发生,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整体均有所降低,结构洞有所增多;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与目标企业技术相似性、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关系,而与接近中心性关系不显著,与其结构洞有显著正向关系。结论从理论上拓展了技术并购对并购企业影响研究的视角,同时对并购企业管理者进行并购选择以及留住自身关键研发者并保持较高的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