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受到的压力逐渐加大,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省份,测度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模型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自然资源承载力权重值最高,为0424 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权重值最低,为0249 5。(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表明2011—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轻度超载,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3)从3个层面来看,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为轻度超载; 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处于报警状态,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较明显; 基础实施承载力为轻度超载,应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结论]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协调,保证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1995~2004年间湖北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①湖北省人口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湖北省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湖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湖北省内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有效协调省内区际关系保证整体可持续发展是湖北省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从单要素承载力逐渐演进到多要素综合承载力,研究内容涉及人口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源承载力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区域人口经济规模的动态性特征,单一的、静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已无法满足国土资源与空间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向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转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程及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相关研究发现:多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在测算时大多是将单要素承载力进行简单的融合;承载力预警机制的研究不足,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设定方面还未达成一致的共识,还未形成全面适用的具体的临界超载与超载的关键阈值与预警指数标准。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应搞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 ,资源不合理的消耗 ,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 ,给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带来的制约力越来越大。现代农业依靠化学肥料和农药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草害 ,取得了作物的高产丰收。然而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不仅降低了作物的品质 ,出现了病虫草害抗药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生态平衡 ,危及人畜安全。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和影响力最大的经济部门 ,尤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建立一种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有林区人口的急剧增加给林区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有林区面临着可采资源继续锐减,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危困等问题,加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产量大幅缩减,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倍受关注。以人口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及其他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现状,结果表明:国有林区的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导致国有林区资源、环境及经济条件的恶化,影响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基于人口承载力的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提高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和转移国有林区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由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珠江地区的发展,构建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详细分析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结果]共构建9个水资源承载力指标,8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13个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标,6个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从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和城市角度构建了11个土壤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三废"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在逐年降低,合理开发水资源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与人口要素相关的“三生空间”问题,有助于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针对青岛市这一典型区域,基于可能—满意度测算方法,结合人地关系、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青岛市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已接近本地资源潜力极限,资源承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经济水平承载力最大,当前及未来都不对人口承载构成威胁,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次之。建议应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蓝本,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以湖南省各县域为例,分析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特点,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全省粮食总产量呈总体增长趋势,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基本持平;全省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平稳期、减产期和波动增长期,各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可分为人口超载区、粮食盈余区和动态平衡区;可以预期,粮食生产总量的发展趋势为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不变,处于粮食临界盈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从时间上看,2000-2004年处于缓慢变化阶段,2004-2008年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2008-2012年处于集约式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全省可分为高水平协调型(H-H型)、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土地集约利用型(L-H型)和低水平协调型(L-L型)等4种区域类型,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均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进行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分析是构建良好地域经济结构的前期工作。本文从生产力构成三要素出发,构建了县域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测评体系,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为承载力较高、中等、较低、低四类县域,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此促进生产力诸要素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进行合理安排部署,逐步形成鄱阳湖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作用的中介和协调程度的表征,其空间异化研究能够有效地为多样化与区域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构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指标,从城市个体空间异化视角,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兰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剖析研究。研究认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0.102)、经济密度(0.088)指标所占比重较大,经济技术是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总体变化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承载力区主要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支撑,而榆中、皋兰等县低承载力区域,其主要受制于自然、经济环境多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2005—2019年西北五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五省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向更好的状态转变,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子系统在研究期内综合评价指数上升明显均大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子系统,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转变;未来西北地区应当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土规划的定位、基础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规划是以国土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空间为基础来统筹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具有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重功能,应置于规划体系的上位。国土规划编制应以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分区确定国土资源开发格局,通过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和设立资源开发与产业的准入门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采取差别化开发、区域内优化、区域间互补的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水平为理想状态参考区域,选择兵团作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和经济为双重考量的分析方法,对兵团相对资源承栽力进行新探索。通过对兵团1978年~2008年中22个主要年份的时间序列分析,兵团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不断爬升的趋势,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攀升势头明显,相对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实际人口走势趋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呈J型上升趋势。总体上,兵团人口和经济双重富余状态,并且富余程度有不断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环境问题的解决,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资本、土地与科技等。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价格的内容、形成方式和形成的过程等等,反映国家、企业、市场等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熵权TOPSI S模型对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贵州省资源环境特点,构建以“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等四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不断增强趋势;(2)资源发展子系统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最低,这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贵州省经济水平发展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结合矿业经济区的发展特征,选取中国30个典型矿业经济区为样本,构建矿业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评价研究中国矿业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现况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矿业经济区整体环境承载力现阶段仍相对较低;2003—2011年矿业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经历了由低到高的逐步"迁移"的过程,矿业经济区的转型发展效果不断显现;我国矿业经济区的发展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与环境承载力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统一,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正在面临着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城市又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阵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引领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将会受到城市承载力的约束。文章利用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法、就业人口承载力模型法和国民财富测算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乌鲁木齐市的经济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山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