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根据我国2000-2015年居民信息消费的省际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距及演变态势,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但总体呈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构成信息消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采用系统GMM估计的结果表明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信息产业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且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影响信息消费的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省际差异及其结构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伟  何莉 《经济地理》2007,27(2):187-190,195
文章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异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应该着重降低三大地带之间制成品贸易发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CV、HHCI、TEC、MLD分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包括省际发展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发现1990-2003年期间省际发展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而2004年出现下降趋势;利用回归模型、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由第二产业所造成的.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从全国、地区、省份不同空间尺度考察了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持久性收入水平提升对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收入不确定性的区域差异显著,就总收入而言,中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3总收入不确定性的形成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东部主要源自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不确定性,中部主要源自财产性收入不确定性,而西部主要源自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4总收入及不同来源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地区差异显著,其中总收入不确性促进了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但抑制了中部消费。5总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省际差异不显著,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的不确定性收入对消费影响的省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基尼系数(GXNX)、Theft指标(GE1)和对数离差均值(GE0)对1978—2004年中国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差异和城乡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全面度量,以及运用R/S分析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城乡差异,处于第二住的是东部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差异,然后是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大致相当,而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是最小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Hurst指数都接近于1,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扩大,而东部地区内部和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还可能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借助较为前沿的基于理想点决策单元的交叉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循环经济运行效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ESDA探索技术对全国30省份以及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运行效率的空间差异性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循环经济运行效率较高的地区为浙江、北京、广东、福建、江西和上海地区;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运行效率存在差异,并且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我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在整体上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同时,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空间相关性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循环经济的高值集聚区主要位于东部,而低值集聚均位于西部地区。同时,三大区域内部的集聚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R&D、制度、工资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结果显示,R&D、制度和工资对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的作用模式存在着显著差异。最后提出建议,针对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的变量影响差异,应结合区域实情、因地制宜、合作互动,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2002-2011年的省际数据为基础,采用代表性税制法对29个省份的企业所得税税收努力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2002-2011年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努力不断上升,税收努力上升对企业所得税增长的贡献为15.49%;(2)2002-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税收努力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因此,建议适当改进税收计划,即根据各地的税收收入能力、税收努力程度来确定税收计划。  相似文献   

9.
从省际角度出发,对1954-2010年我国省际商品市场周期的同步性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1954-2010年我国省际商品市场周期波动特征在70%-80%的时间内是相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商品市场周期同步性程度都在不断提升。另外,基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间地理距离越短,双边经济规模越大,它们商品市场周期的同步性就越强;地方政府支出差异因素阻碍了同步性的形成;地区间对外开放度差异也对区域商品市场同步性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散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及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台胞大陆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1994—2009年间省际、区域间、区域内分布差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台胞大陆旅游在省际间、区域间、区域内空间分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省际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内、西部地区内、区域间、东北地区内差异其次,中部内差异最小;台胞入境旅游在区域间与东北地区内集聚程度较高,中部地区内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在区域间、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内的首位度较大,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首位度较小。研究还发现,与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分布相对差异不断缩小趋势不同的是,台胞入境旅游的区域分布差异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且近年仍然保持高于2000年前的平均水平;经济的发展与开放程度、台商投资的分布、与台湾历史文化关系、地理区位条件对台胞大陆旅游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而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达程度对台胞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BCC模型测算了2000—2008年中国28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使用DEA-Malmqui 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不高,且省际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主要由规模效率的差异所导致;东、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国高技术产业的TFP有所上升,但是各地区TFP增长的源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中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增长,而技术退步是西部地区TFP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有的理论,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区域城镇化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新型城镇化,合成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并从投资这一较新的角度将金融支持对于新型城镇化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东、中、西部分别进行研究,对比不同地区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作用存在的差别.在新型城镇化方面,金融支持规模对东、中、西部具有正向作用;金融支持效率对东、西部存在正向作用;金融支持结构对东部存在负向作用.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金融支持规模对东、西部具有正向敏感性;金融支持结构对东部存在正向敏感性;金融支持效率对西部存在正向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00~2009年的省际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格兰杰检验、协整检验、混合效应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资本投入、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知识产权创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开放经济对知识产权创造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IPCC的方法,估算1995-2009年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我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四大区域内部,其中中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2)运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均显示1995-2009年中国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也无明显的σ收敛特征。以上结论表明中国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00~2009年的省际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格兰杰检验、协整检验、混合效应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资本投入、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知识产权创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开放经济对知识产权创造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逐渐成为优化消费结构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数字经济、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三者的内在关联与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数字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消费激励”效应,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消费结构优化,但激励作用效果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相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更强的消费激励效应,这也为中、西部地区促进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提供了新的路径。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地区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消费结构优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9.
黄海霞  张治河 《技术经济》2015,(1):21-27,68
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知识创新效率的变化。利用200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以及三大地区(东、中、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其TFP的动态变化、TFP增长变化原因、省际和区域分异特征以及TFP增长动力来源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速减慢并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速度快速下降,纯技术效率、知识创新效率逐渐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分地区来看,三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TFP增速减慢且TFP增长率呈倒"U"型分布;TFP增长的动力来源存在区域差异,即东、西部地区主要依赖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减慢,而中部地区主要依赖技术效率的增长,但增幅不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的增广形式,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8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分别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区际差异。结果表明,教育经费每增加1%,东部地区GDP将增加0.625%,中部地区GDP将增加0.470%,西部地区GDP将增加0.281%。为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应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事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平衡各区域的教育事业,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