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经济区划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管治的重要战略工具,应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借助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城市间、城市群间空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战略思路,将我国国民经济区划分为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与泛渤海等"三大泛经济区",拓展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政策应着力于解决外部性与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共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困境的今天,海洋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为它能提供包括蛋白质、能源、矿藏以及空间等人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因此,应将海洋纳入经济区划的视野,作为一个独立系统进行综合规划、开发和保护。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为海洋纳入经济区划创造了条件。 一、中国3次经济区划均忽略了海洋 经济区划,也称国土规划,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界研究的内容。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南北、东西差别都很大,因而宏观经济部门和学术界历来对经济区划非常重视,依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进行国土的单项或综合分区,作为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经济布局和建设的基础。20世纪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从区域、综合、战略的观点探讨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区域地位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区划是中心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城市经济区划的意义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与区域联系为基础,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客观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  相似文献   

5.
一、目标城乡一体化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济区划是发挥郊区自然环境的地域优势,发展乡村经济,改善环境质量,协调城乡关系促进郊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生态经济区划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的地域分异,探求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目标的多样化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济区划是提高经济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术界和行政、经济管理等部门都开始研究经济区划问题。但由于过去长期忽视经济地理人才的培养、忽视社会经济的宏观研究,而使目前在湖南的经济区划问题上存在分歧多、差别大、部门色彩浓等现象。为振兴湖南经济,笔者试从宏观分析出发,对湖南的综合经济区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谈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中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这既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直接结果。因此,在探及中西部经济发展、东西差距缩小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及区域经济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出发来考虑。 (一)中央政府的战略重心西移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契机 进入90年代中期后,一方面,我国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引下由国家采取诸如投资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政策、税收及政府信贷、政策优惠等手…  相似文献   

9.
中观经济研究: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观经济或称区域经济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本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重点探讨了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特征 ,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九点新进展 ,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关于这一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新思路 ,其中包括增长极定位新原则、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增长极发展战略、牛肚子战略的再思考 ,以及关于区域差异和协调发展问题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基础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往往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处理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历来是摆在政府面前十分重大的课题,也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始终关注并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区划的演变、区域发展主导政策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这样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回顾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城市等级体系演化论题,提出通过纳入地方政府主体及其相互竞争机制拓展该领域理论拓展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心地理论、亨德森城市体系理论等经典城市体系演化理论,以及纳入地方政府竞争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进而重点评述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等级体系演化理论,分别是基于线性无限延展空间和圆形跑道空间设定的经济模型.考虑到地方政府主体在城镇体系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影响力,本文最后提出了在新经济地理城市体系模型框架内整合地方政府主体,考察地方政府间基于土地和税收财政工具展开区域竞争的行为对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机制.这是在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上进行的开拓,同时对中国城镇化政策发展实践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峰华  李世泰  杨爱荣  黄丽萍 《经济地理》2006,26(6):974-977,987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使用多区域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使用理论模型的结果,可以对中国东、中、西区域的"中部塌陷"、城市群结构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因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缩减经济距离,促进集聚经济,达到区域内趋同,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已有的实证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趋同速率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空间杜宾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了中国336个地级市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呈趋同状态,趋同速率随分位点增大呈U型。考虑资本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中低增长地区储蓄率作用显著降低。高增长地区受到周边经济带动作用小于中低增长地区,因而高增长地区的趋同速率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方地区,东、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特征,而中部地区内部表现出分异态势,即高增长地区发散,低增长地区趋同的特征。识别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对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修华 《经济地理》2007,27(2):183-186
通过运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出绝对差异,而且相对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且在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上中部劣势尤为突出。回归分析也证明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密  盛玉雪  刘秉镰 《财经研究》2012,(4):4-15,122
文章以非均质空间结构的层次关系为虚拟轴,以区域差距的三种基本形态为纵轴,以竞争与互补的互动关系为横轴,力图构建以区域差距为主的结构分析和以空间互动为主的关系分析相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变异系数变形及考虑空间横向和纵向联系的Dendrinos-Soni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08年我国八大区域差距与空间互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1)我国八大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差距包括良性、中性与恶性三种基本类型;(2)非均质空间特征下,我国仍以计划空间为主导,根据纵向联系作用于横向联系带来的互动方式不同,多层次空间互动模式存在差异;(3)恶性区域差距向良性区域差距的协调发展需要形成互补与竞争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9.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并将对我国空间结构产生长期影响,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支撑.在划分空间类型和界定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空间需求多样性的概念,并探讨空间需求的动态演变规律.文章构建了空间供需模型,认为空间稀缺性和空间需求多样性共同作用的空间供需矛盾是产生空间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进行功能区建设是化解空间供需矛盾和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主要途径.功能区建设应包括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具体功能区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河南省地域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区位,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还应积极争取与邻近省份市县地域的有效对接,合力并举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采用分形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的地域结构特征,发现城市分布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市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轴带+圈层"的复合型地域结构显现;然后采用统计分类、城市规模分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的经济、城镇以及交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镇规模序列结构不完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最后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改善河南地域结构的结点优化、轴带组织和面域扩展相结合的系统化空间组织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