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要考虑农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极为稀缺,农村人口迁移成本以及城市经济规模净净收益等因素,以正确选择城市化道路,加快其进程。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刘学华  张学良  李鲁 《财经研究》2015,(11):108-123
文章在经典模型拓展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政策分析框架,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统计数据,阐释了我国城市住房、交通、户籍和人口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路径模式,并研究了政府外部干预和市场内在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进的经验事实.研究结论是:(1)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偏向"中心城市"增长、城市首位度偏低等典型特征;(2)受城市行政层级、城市规模控制和户籍制度等政府干预因素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的路径选择有别于先发国家城市化实践和城市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结论;(3)中国城市化"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亟须调整,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及城市体系优化,需要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磨合推进;而当前城市政府的理念更新、职能转变和"城市化红利"公平分享的落实则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是众多城市发展的追求和目标取向。它顺应了城市经济良性运行和城市化经济协调运转的基本需求,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就中国的城市化包容性发展而言,可从基本内核、基本要义、基本依托和基本保障等层面入手,切实转换思维模式,提升城市化品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立成效分享制度与再分配政策及优化外部环境,此可堪称中国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对策构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伸小敏 《经济地理》2000,20(3):54-57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从城市化内涵 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该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的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呈现出两种特征,即政府的“全能”与城市化的“失灵”。政府的“全能”表现为行政干预因素在对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化的“失灵”即表现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曲折、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要求和低于世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率10多个百分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城市规模应根据其发展需要与可能,鼓励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东风,稳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指出:未来40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将高速发展,然而,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传统的高碳发展道路充满危机,必须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道路。随后进行了四点理论分析,指出低碳城市是改善我国城市环境与发展的新型机制,低碳城市需要理性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低碳城市需要不断创新和学习,低碳城市需要探索最适合自己国家、地区的模式。文章总结了低碳城市的政策框架,总结了低碳城市在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刘萍 《发展研究》2005,(8):37-39
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要始终注意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世界的城市化,导致以城市经济现象为研究内容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以城市为对象,以经济理论为原则,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根源,揭示城市化进程的经济规律,为国家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Urban geographer Jamie Peck theorises austerity urbanism as a dominant state practice of financially ‘restructuring’ the fiscal agenda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order to reduce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in times of economic recessions. This project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race in the context of austerity urbanism in Detroit following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8. What is clear is that subprime lending in Detroit was explicitly a raced event. Analysis of austerity politics in Detro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ity is clearly spatially divided along racialised lines. Black city pensioners, former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and ‘deliquent taxpayers’ were blamed for Detroit’s municipal bankruptcy in narratives centering on their bloated and generous benefits during the city’s financial decline. The policy outcomes of austerity programmes during the city’s financial crisis impacted racialised, poor communities, specifically the outcomes of privatising the city’s water services that led to state-sanctioned water shut-off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race figures in the causes (race-based credit redlining/subprime super-inclusion lending practices) in the way the crisis was narrated to wrongly apportion blame to the racialised poor and city pensioners, and in the effects of the crisis, where water shut-offs wrought punishment on the racialised poor.  相似文献   

12.
在将城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匹配的基础上,本文就地方政府竞争下环境治理策略互动形式进行了检验,然后构建空间自滞后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雾霾治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本地影响及其空间溢出影响,进一步从资源配置效应、创新补偿效应和污染避难所效应三方面考察了雾霾治理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环保政绩考核的加入,地理邻近城市环境治理策略逐渐从“逐底竞争”转变为“模仿”形式,即邻近城市加强或放松治理,该城市也加强或放松治理强度,相对竞优模仿形式下雾霾治理更有助于促进本地、邻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不同区域、行业和所有制企业存在差异。进一步探究原因,发现加强雾霾治理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有利于促进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雾霾治理产生的污染避难所效应不利于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此,本文提出完善雾霾联防联控机制、创新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沈满洪 《经济地理》2004,24(5):592-595,613
由于转塘地区处于水源保护区等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与此相对应的产业政策,现已沦为杭州市近郊乡镇中的“经济洼地”。转塘地区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可有:“生态补偿”、“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投资热土”四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China has seen explosive growth in the sales of electric bikes since 1998. The boom was triggered by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efforts to restrict motorcycles in city centers. However, many Chinese cities have started to extend the restriction to electric bikes. Whether China's electric bike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is highly uncertain.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electric bike boom suggests that limiting the fossil-fueled alternatives could be an effective policy tool in foste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The failure of Taiwan's electric scooter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indicates that subsidies alone may not be a sufficient launching strategy. The policy approach of limiting the alternatives deserves serious consideration if policymakers wish to foster electric vehicles.  相似文献   

15.
产业升级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产业低级化已成为制约吉林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探讨。文章在具体分析吉林市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应坚持的原则基础上,指出了方向和重点,最后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优先,构建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构筑人才“高地”和资金“洼地”;精心经营城市,为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支持等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林小莉  王德起 《技术经济》2022,41(11):104-113
基于2006-2018年我国15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全国性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通过PSM-DID方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试点的智慧城市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地区异质性而言,相比于中西部区域,试点智慧城市政策对东部区域城市绿色发展的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显示:试点智慧城市政策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分别通过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产生绿色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则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并据此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new urbanism argues that land-use planning should be used to create higher-density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alternatives to the use of personal automobiles for transportation. The concerns of the new urbanist movement are shown to be misplaced, and the goals of the new urbanism are shown to be in conflict with market incentives, making them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any event. A better policy for more efficient land use would be for governments to plan more effectively for their ow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while a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owned land to be guided by market forces.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青年的地域通婚圈作了研究。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独生子女的通婚圈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小,但通婚圈不会因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加而扩大。从通婚圈角度看,"二孩生育"政策应该成为我国生育政策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盛世危言的解读,强调要关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统一,使城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形成一个关注民生、大体均衡、和谐有序的利益格局。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宏观宗旨的研究指出,十六大以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政策主题思路清晰,保持了发展路径的一贯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微观对策强调,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新农村的规划要体现减少农民、聚集农民、转移农民的趋势;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但并非"同步化"、"一样化";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政策、传统文化、经济等因素使得失独老人面临着社会保障、经济困顿、养老、医疗、社会心理恢复等问题,表现为与他人、社区之间社会关系的"断裂"现象。对安徽省合肥市失独老人生活现状及社会支持网络作了实证研究。失独老人对现状不满意,社会关系"家庭化",存在社会支持方面的缺失。影响失独老人社会关系重建的主要因素为性别、教育程度、收入、失去独生子女的时间和社会政策。从多元的视角,提出建立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重建失独老人社会关系、融入社区的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