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的评价。本文以"松花江事件"的肇事者"吉林化工"所属化工行业的79家A股公司为样本,探讨重大环境事故对相关行业的公司股价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花江事件发生后,吉林化工和样本公司的股票累积超常收益率显著为负,样本公司后2年的环境信息披露相比前2年显著增加,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前2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股票累积超常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因此,股票市场对公司的正当性受到威胁和未来可能承担更大的管制成本作出了负面反应,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取决于时期和事件,基本上可以解释为一种为生存"正当性"辩护的自利行为,是对公共压力作出的反应。我们建议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尽快制定和颁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促使公司披露更有用、更具信息含量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超额收益法,对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公告市场反应差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违规公司与非违规公司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违规公司和非违规公司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违规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在违规公告前后较短的时窗内明显呈负值:其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在不同年度上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发现其市场反应呈逐年增强趋势;再次将事实披露违规和涉嫌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涉嫌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明显强于事实披露违规;最后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非ST公司比ST公司的市场反应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收集了2010年上市公司所有的资产重组样本,采用三因子模型和市场模型,通过平均超常收益(AAR)与累积超常收益(CAR)指标研究资产重组公告对重组公司股价产生的短期影响,研究总体样本的市场绩效以及不同重组方式之间绩效的差别,实证分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股票投资收益的关系,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现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所得结论,在公告日前后较短时期内资产重组公告对重组公司股票收益有正向影响,而在公告日后稍长时期内对重组公司股票收益有负的影响,市场对于资产重组公告信息反应过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资产重组公告前信息泄露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
以2007~2009年被大股东减持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OLS与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大股东通过操纵重大信息披露在股份减持过程中的隧道行为。得出了在减持前30个交易日被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但减持后30个交易日则出现显著的负累计超常收益;被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在减持前披露"利好"消息、减持后披露"利空"消息的概率高;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概率较高;公司估值(托宾值)越高,大股东信息操纵行为的概率也越大;被减持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对大股东信息操纵行为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影响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事件研究法,用超额收益率分析我国三家上市保险公司年度业绩预告的信息含量,测度了信息披露的公正性,揭示了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进步性。超额收益率和累积超额收益率的变化轨迹显示,三家保险公司的业绩预告都有信息含量;随着披露次数的增多,业绩预告的信息质量都在逐年提高。“好消息”的披露往往会导致累积超额收益率逆转上升;“坏消息”的披露一般能减缓累积超额收益率的下降速度。信息披露公正性的检验表明,当业绩预告为“好消息”时,一般不存在信息泄露;为“坏消息”时,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泄露。  相似文献   

6.
在上市公司的收购过程中,提示公告和正式公告是两个最重要的信息披露.以我国在 2002年 12月 1日至 2003年 10月 31日期间提交证监会审核无异议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样本,利用市场模型考察提示公告与正式公告事件日周围的超额收益率、平均超额收益率 ,以及狭小窗口的累积超额收益与累积平均超额收益情况.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收购事件中,提示公告的市场反应要显著高于正式公告的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作为信息披露质量代理变量,以Jensen指数、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及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公司绩效代理指标,检验了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内在关联性,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其市场表现和财务绩效也都较佳。因此,合理引导公司信息披露,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股票交易量对年报盈余信息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1999-2001年度的市场交易量与年报中的盈余信息以及能够预示年报信息提前泄漏程度的公司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发现1999年度,非预期盈余与超常交易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公司规模与超常交易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0年度及2001年度,年报中公司非预期盈余越大,市场的超常交易量反应越强烈,且市场对非预期盈余为负的信息更敏感;2001年度的公司规模与超常交易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深刻表明我国股市及投资者日趋成熟,关注内在价值的投资理念正逐渐被市场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06—2008年深圳中小板市场IPO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状况及其对应的超额收益率,应用对比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市场对IPO期间的内控信息披露的反应。结论是IPO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对于明确的内控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因此建议上市公司和监管层从IPO开始规范内控信息披露、推动内控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事件对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及预测精确度会产生什么样影响,是解读许多上市公司估值超常变更的关键。本文以2010-2019年分析师跟踪人数和私有信息精度数据为研究样本,结合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信息,探讨了事务所变更对证券分析师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事务所变更事件会导致分析师减少对公司的跟踪,负向影响公司的市场关注度和估值;而仍保持跟踪的分析师则会加大信息收集和分析力度,增大私有信息精度。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事务所、分析师和公司三个层面的异质性都会对上述关系产生影响:事务所从大所变更为小所的降级变更中,分析师的跟踪数量显著减少,而小所变更为大所的升级变更中,分析师的私有信息精度显著增大;相比明星分析师及来自大券商平台的分析师,非明星分析师和来自小券商平台的分析师呈现出明显的“重升弃降”特征;公司的国有属性和信息披露透明度可以缓解事务所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运森  邓祎璐  李哲 《金融研究》2018,454(4):155-171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出具问询函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监管手段,但这种非处罚性监管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市场是否认可其监管作用?市场反应的强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研究发现,市场对问询函收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负,对回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正,财务报告问询函有信息含量且市场认可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监管作用,而且上市公司特征以及财务报告问询函特征会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反应强度。结论意味着问询函在信息披露监管方面发挥了作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综合了国外资本结构理论和国内以前对主板市场的相关研究经验,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和回归分析,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前后对其公司股价的影响反应进行理论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前的宣告一般持乐观态度,然而最终发行债券的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债券发行前后作为样本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的股票平均异常收益率呈现先正后负的变化趋势。在具体影响方面,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资产负债率与累积异常收益率成正相关;在债券自身特征方面,发行利差以及赋予投资者回售等权利则会使公司股价出现明显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公司收购过程中的提示公告与正式公告的双事件窗口过程,采用市场模型进行相应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监管过程中,股权出让方与受让方就签订转让协议之后向市场传达信息所产生的短窗口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收购事宜得到监管部门批准之后向市场传达信息所产生的短窗口累计超额收益率.该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信息披露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大幕即将开启。信息不对称风险是否被定价了?市场能否从披露前股票价格波动中获取有益信息呢?本文基于价格的度量方法,即衡量信息泄露风险,捕捉非知情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性的异常特质波动率,从而推断出信息不对称风险确实会被定价。  相似文献   

15.
杨丹  林茂 《会计研究》2006,(11):61-68
本文选取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沪深两市774个A股IPO样本,计算IPO的等权平均、流通市值加权平均和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并使用不同的市场指数及配比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加以调整来评价IPO的长期市场表现。经过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IPO在上市后3年内总体上表现出长期强势。(2)IPO长期超常收益率对使用何种参照指标的收益率来调整以及使用何种加权平均方法很敏感。CAR和日历时间研究的结果更明显地表明我国IPO存在长期强势特征,而且使用市值加权平均方法计算的正超常收益率更为显著。(3)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和CAPM模型回归的截距项都表明我国IPO存在正的长期超常收益率。  相似文献   

16.
以深交所2007-2009年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对抑制信息泄露与内幕交易的现实效果。研究表明,年报披露及时性逐年提高,披露及时性与信息泄露程度显著负相关,及时披露对抑制信息泄露具显著效用;信息质量与及时性在抑制信息泄露方面具协同作用;与信息质量较好的公司比较,信息质量较差的公司因及时披露对信息泄露的抑制效果更显著,表明及时披露在抑制信息泄露方面对信息质量具替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遵循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对我国上市公司年度经营计划信息披露状况及其市场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披露充分性程度并不乐观,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定量数据披露的准确性不强。MD&A中年度经营计划信息披露对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有增量解释能力,即上市公司披露的MD&A中年度经营计划信息具有一定的市场效应。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MD&A中年度经营计划的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货币政策十分敏感。2006年—2008年,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大涨大跌的发展周期,同时,在此期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9次上调。本文以事件研究法为基础,选取沪深股市房地产业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一时间段内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给房地产业股价带来的平均异常收益率和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进行了相关计算、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9次上调给房地产业股价带来的影响以2007年9月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的值大部分显著为正,而后一个阶段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则刚好相反,大部分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货币政策十分敏感。2006年—2008年,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大涨大跌的发展周期,同时,在此期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9次上调。本文以事件研究法为基础,选取沪深股市房地产业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一时间段内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给房地产业股价带来的平均异常收益率和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进行了相关计算、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9次上调给房地产业股价带来的影响以2007年9月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的值大部分显著为正,而后一个阶段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则刚好相反,大部分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虹 《上海会计》2002,(11):35-36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保证所有相关的信息得到最公平的披露,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的运作透明度,保护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地披露财务报表,以及对投资者的决策有重大意义的信息,确保公司所有股东都受到公平和同等的待遇。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来分析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机制。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以下两大类问题: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与信息披露的虚假性。(一)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上市公司往往把会计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