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15年间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变特征,为提升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用地与产业结构、改进土地利用政策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发展率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呈增长态势,南北差异明显,高值点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南京市和南通市;(2)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空间离散程度不断下降,总体差异和区内区间差异呈现持续减小态势;(3)城市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4)各地级城市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高值集聚主要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高值集聚中心由单个城市向城市连绵区方向发展,苏北地区一直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和低效利用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要求,高效集约利用城乡土地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方法,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提供支撑。研究方法: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研究结果:(1)1995—2015年唐山土地利用总功能快速提高,功能之间协调性呈减弱趋势,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多元化,重心由生活功能转变为生态功能;(2)土地生产和生活功能经历了快速提高阶段,由低度持续转变为中高度和中度持续,生态功能由缓慢退化跃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低度持续转变为中度持续;(3)农业生产、就业支撑和生态调节功能先退化后快速提升,资源供给功能持续降低,经济发展、交通保障、社会保障等功能均呈现快速提高趋势。研究结论: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煤矿开采用地土地利用特点选取4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煤矿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阳泉市21个井工煤矿为例,采用变异系数法与聚类分析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阳泉市21个井工煤矿矿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偏低。时间变化上,2013年矿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其次是2012年、2014年;空间差异上,矿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好的是运裕、开元、三矿、南庄煤矿,较差的是温家庄、寺家庄、南岭煤矿。影响煤矿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有:(1)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损毁土地恢复情况;(3)矿区资金投入;(4)矿山土地开发秩序。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分析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熵变情况,剖析该系统的综合发展度与协调发展度,确定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变化情况。研究方法: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有序性偏低,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熵的影响很大;(2)系统综合发展度在不断提高,并且各要素层之间的协调度水平比较高;(3)对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是绿地比例、征用耕地比例、单位建设用地产值;(4)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欧式贴近度在不断增加,表明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研究结论: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清晰地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变化、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变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用,为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GLS模型。研究结果:土地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1)土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纳入其他影响因素后,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2)土地一级市场目前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明显大于土地二级市场;(3)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土地市场化总体水平,也提高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以郑州市为例,研究了住宅用地的特点、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住宅用地具有用地多、类型多、投资多、分布广的特点;(2)住宅用地属于生活性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但要体现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更应体现居住的舒适程度;(3)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包括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因素,宗地基础设施投入程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和基准地价实现程度5个因子;(4)郑州市住宅用地普遍存在过度集约的现象,住宅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研究所建立的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分用途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对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对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电力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AHP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水平整体偏低;(2)参评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差异性较大。研究结论:宜从市场机制、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电力行业土地集约利用对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文章旨在为实现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四平市为例,首先,利用土地集约度公式,对2015年四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其次,探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作用机理,构建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利用回归分析和C-D函数确定变量的关系式,将土地集约度作为约束条件,利用2001—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5年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仿真,并对2030年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结果](1)土地集约度在40~6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22.02%、-5.50%、0.16%、161.92%;(2)土地集约度在60~8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12.98%、-4.26%、1.12%、188.62%;(3)土地集约度在80~100,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市耕地面积、人口、GDP较2015年分别变化5.43%、-2.49%、1.53%、254.08%。[结论]2015年四平中心城区集约利用区面积仅占15.91%,中度集约利用区面积占22.50%,低度集约利用区面积占61.59%,说明目前四平城市用地效率低下;今后四平市应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应将土地集约度作为约束条件,预测四平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该研究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为实现四平市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前,海南省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地与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水平较高,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土地节约集约潜力很大.大力推进海南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以及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对各县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优化了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论:本文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实地(河北省邢台市)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与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目前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对我国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不合理、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缺乏足够认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耕地边际化现象严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生态效益低下及乡村土地配置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基于对土地效益评价与我国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状况的深入分析,该文认为应从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对于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现象进行整改,例如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进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规划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用地及农业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的社会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与特色旅游业促进土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提出了"以高密度开发为准则、重视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以分散的集中为引导、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混合用地模式为指导、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以和谐舒适为目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初始阶段,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如何利用好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用地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土地粗放利用为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建设用地最优使用。本文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无锡市为例,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是影响无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结合无锡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其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城镇化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失为一有效途径。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从城乡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及意义出发,在对全州县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农村居民点挂钩整理潜力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州县整体挂钩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Sustainable land us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PA) and integrated urban/town development are key issues for the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of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of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 in Longzhou, a typical poverty-stricken border county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11 to 2016,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Longzhou increased by 10.08%. The largest increase shown by urban built-up areas (37.74%) followed by rural residential (25.48%), industrial and mining (20.96%), and transportation areas (15.49%) as well by tourist facility areas (0.33%). The accelerated urban development, rural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re main factors driving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PA strategy and the booming of border trade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policy driver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Some of th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poverty-alleviation-oriented land use policies were further discusse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land use policy innovation could play a key role in breaking the Matthew effect (poor get poorer, rich get richer) of China's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generat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t is fundamental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nstruction land for TPA, meanwhile raise the intensive level of land utilization.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and implement preferential land use policies for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from the provincial level, appropriately increase the quotas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efficient and intensive use of the quotas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provide solid land policy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us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with high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用地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空间分异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宏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为79.45分,全省67所高校中最高为100分、最低仅为35.68分,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也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特色用地安排不足;(2)中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规模等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等级越高,集约程度越高;(3)微观尺度上,老校区集约度高于新校区;经翻修和扩建后的老校区,集约水平高于非教学用地比重大的老校区。研究结论: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建设时间、区位条件、结构布局等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的高校建设标准应酌情考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对太原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评价总指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判定,对太原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区域差异状况进行了分类概括,并对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