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突出的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出集聚特征.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对企业规模构成产生内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不同产业类型企业规模结构的差异性.不同产业类型的中小企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差异性,而且从动态变化上看,具有集聚度提高、由沿海导向向中部扩散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小企业集聚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动力机制、产业特征的不同,中小企业空间集聚主要有资源型集聚、市场型集聚、外向型集聚和产业关联型集聚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战略存在差异.遵循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空间区位选择规律,推动具有创新能力和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大企业的竞争 ,为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集聚化战略是最优选择。如何实施企业集聚化战略 ,国内外企业集聚的案例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本文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集聚过程中应处理好七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3.
罗朝霞  景鹏飞 《经济师》2005,(12):160-161
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细分化更加充分,这为中小企业目标集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消费的分散性及个性化的特征,也使中小企业目标集聚大有可为。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价值链相关环节的集聚,形成相应的配套,以获得规模经济。企业要有合作博弈的观念,同时通过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定量测度方法,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和变化趋势,揭示了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总体集聚程度一直相当高,且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对人才、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的创新性行业空间集聚水平高,越来越向沿海省区集中;而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的行业,空间集聚水平较低,呈分散布局。通过系统考察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发现其重要因素依次为规模经济、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产业政策因素、文化环境和区位通达性,但不同行业的省区分布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林柄全  谷人旭  王俊松 《经济地理》2020,40(4):56-64,74
以往集聚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专业化、多样化等为核心的外部集聚经济,对内部集聚经济关注不足。而在"多部门企业(Multi-unit firms)"组织方式背景下,单一企业的规模经济逐渐扩展为同一集团下属企业由于共同区位带来的内部集聚经济,重新发现内部集聚经济益发重要。文章旨在以华东地区整车集团新成立企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分析内部集聚经济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整车集团在某区域的从业人员总数每增加1%,该集团在该地设立下属企业的概率提升0.818%。纳入集团的初始位置、在投资地的投资时长和本地竞争等因素后,内部集聚经济的影响作用依然稳健。集团企业在同一价值链环节内部和不同价值链环节之间均会发生共同集聚。另外,加入内部集聚经济因素后,没有找到外部集聚经济稳健地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经济地理》2023,(6):202-210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群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的集中,它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地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向着特定区域进行产业集中,产业集群也因而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集聚经济具体划分为地方化经济(侧重同一产业)和城市化经济(侧重不同产业)两种效应,集聚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集聚经济与企业退出行为的关系研究尤为必要.由于集聚经济具有时间依存性,本文运用Cox-Aalen模型估计中国工业企业1999-2009年的退出行为,结果显示地方化经济对企业生存有负向影响,以城市规模和多样化衡量的城市化经济仅在企业初建期提高了企业的生存概率.因此,中国企业可能只是地理位置上的聚集而并未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的外溢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当充分注意因过度拥挤和竞争对企业产生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中最突出的空间特征和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成为了众多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重点回顾贸易理论、产业区理论、区位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对产业集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予以阐述。通过归纳总结产业集聚理论的演化发展,为产业集聚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case-control方法①是广泛运用于病因学的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发病后来研究探讨可能发病的原因。在集群研究中受广泛关注的Porter的企业集群概念中,包含着企业的经济联系和地理集聚两方面的含义,那么是否企业之间广泛深入的经济联系会成为导致企业在地理上趋于集中的重要因素呢?借用case-control方法,将企业划分为有经济联系的产业群和没有经济联系的产业群,综合企业间购入——售出关系信息来检验有经济联系的企业是否趋于空间上的集聚。  相似文献   

11.
杨守德  赵德海 《技术经济》2017,36(4):100-109
借鉴控制系统方法,阐释了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框架下提出了通过观测要素集聚程度对经济效率增益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要素集聚合理性的理论构想。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效率变动情况,并以此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为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效率提高的增益作用的变化。实证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构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蔚 《经济地理》2012,32(7):74-80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7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具有"中心高边缘低"和"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污染集聚高值区和低值区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路径依赖"特征。②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工业污染集聚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的工业核心县(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的工业欠发达县(区)。③工业污染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性,工业污染集聚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与技术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性。④工业污染集聚不仅受本县(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受其相邻县(区)工业污染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冲击。研究认为,城市群内各县(区)应加强工业项目协调发展,促进污染联防共治,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5-2010年我国我国省会城市为样本,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正的显著性,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2)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以及工资差距都有显著影响.(3)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当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大时,聚集效应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补链、固链和强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工信部最新认定的5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刻画其区域和产业分布特征后,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深入研究了“小巨人”企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集聚分位上的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1)不同批次“小巨人”企业区域分布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且总体呈现东部地区遥遥领先,并高度集中于五大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聚集特征;行业分布则呈现制造业超过半壁江山,但比例轻微下降,生产性服务业比例稳步递增的趋势。(2)产业基础、经济环境、营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小巨人”企业集聚水平,且上述因素对于不同分位集聚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异质性。(3)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仅对低集聚度“小巨人”企业集聚水平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小巨人”企业集聚度提升无显著促进作用,不存在“大者通吃”现象,人力资本水平对“小巨人”企业集聚度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营商软环境仅对高集聚度“小巨人”企业集聚程度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两者的影响均随集聚程度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持续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为该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配套产业跟进的重要动因。本文在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率指数等分析工具,详细研究了广东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集聚规模、地理集聚程度与变化动态以及空间分布水平与转移趋势,对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结论对于当前制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小希 《财经科学》2021,(5):89-102
经济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相对集中的现象.绿色经济效率是在现有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下,将能源消耗纳入投入变量并考虑环境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出的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在现有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与经济增长脱钩后经济集聚对低污染、高能效的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完善了经济集聚对绿色经济的影响研究.文章构建了在经济集聚的不同阶段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品产业结构效应和政策环境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U"型曲线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2004-2017年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和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曲线关系,并通过工具变量对内生性问题做了进一步处理,体现了模型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已经表明,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证实创新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不均匀状态,表现出空间集聚的趋势.本文利用2000-201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根据区位熵指数衡量创新集聚,使用迭代3SLS方法估计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研究基于创新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双向作用关系的创新集聚效率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集聚效率提升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本文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区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因素与技术升级对"落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的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集群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进驻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政策租",由此导致开发区企业"扎堆"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效应:靠近要素或者靠近市场的好处。企业一旦"落地"开发区,尽管它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因此,在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导致"政策租"耗散的情况下,基于开发区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开发区的非政策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称产业地理集中(industrial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是指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相互集中的现象。一般说来,产业的地理集中将可以获取多方面的集聚经济效益,如共同利用公共基础设施,便于企业间沟通和面对面打交道,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性,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消耗,等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产业集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