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很多市场上,消费者在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转换消费将面临转移成本,即使在功能相同的产品之间进行转换消费,转移成本也会存在.文章主要是在动态博弈的框架下研究转移成本存在对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在产量竞争模型中,研究表明随着转移成本的变化,在位企业可以封锁、阻止或容纳进入,当进入发生时,社会福利增加.在引入产品差异而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中,在位企业可能阻止或容纳潜在竞争企业的进入,但不能封锁进入,不管何种情况发生,社会福利都不会恶化.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鼓励进入.文章的研究结果部分否定了Klemperer(1988)进入导致社会福利的恶化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2.
产品差异、转移成本和市场竞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在豪泰林空间差异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转移成本构建的博弈模型,主要研究转移成本和产品差异的存在对于企业价格竞争和策略性行为的影响。文章发现纯策略价格均衡是否存在以及在位企业容纳还是遏制竞争对手的潜在进入,都依赖于转移成本相对于产品差异程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创业型雇员内源式进入视角,笔者构建了内部市场进入模型,并对雇员前向进入阻止及竞争政策效果进行了福利评价。研究发现,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未必能促进市场竞争甚至会侵害社会福利;当存在创业型雇员前向进入风险时,雇员的能力差异会影响在位企业雇佣决策和福利水平。竞争政策的制定需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属性,高技术制造业和研发服务业应强化创业型雇员的诚信和知识产权保护,而提高雇员内源式进入违约成本并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对创建民族品牌和履行社会诚信义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对于在位企业而言,进入壁垒对于保持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产品差异化是在位企业构建进入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位企业通过合理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设置进入壁垒的问题,进而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解释了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轿车产品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异。产品的差异性一方面使得在位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有使得进入者可能在产品空间中找到理想的位置进入。为了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在位企业应当合理地设置自己的产品线,使得自己的产品保持合理的差异程度。合理的差异化程度将使得进入者在进入之后面对相近的替代产品的竞争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而且,通过对中国轿车市场销量排行榜的分析,找到了支持理论模型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对进入壁垒的理解不同,理论分歧较大。从定义来看,结构主义学派的基本立足点是相对于行业中的在位厂商来说的,进入者处于劣势的程度,而反应这种程度的则正是进入壁垒的高度或进入壁垒本身。而效率学派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定义主要是以在位厂商与进入厂商问存在需求、成本不对称性为立足点,进入壁垒是指进入厂商必须承担而在位厂商不必承担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在位厂商有意识地利用低价格、过度生产能力设计、“抢占”手段等战略行为来构筑战略性进入壁垒。应对战略性进入壁垒,我国企业可采取协同竞争策略、产品差别化策略、利用“搭便车”效应和垂直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产品差异化与兼容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  谭孝权 《技术经济》2009,28(11):22-26
本文研究了网络外部性与转移成本存在下的新进入企业的产品差异化与兼容性选择问题,并考虑了在位企业的兼容性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进入企业而言,只存在两种策略组合,即(最大差异化,不兼容)和(最大差异化,兼容);在位企业是偏好兼容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CSR)标准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进入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企业最优进入策略受到进入成本影响,当进入成本较低时所有企业都适合选择进入高CSR标准市场,当进入成本较高时所有企业都不适合选择进入,当成本介于两者之间时适合部分企业选择进入。在对社会福利的分析中还发现,当进入是企业最优策略时,无论是部分进入还是全部进入,企业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能同时提升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日化用品行业应用扩展的Hotelling模型分析了在位企业可以利用品牌扩散战略在扩大市场份额、遏制竞争者进入的同时,成功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位者对过剩生产能力进行投资,会在产量竞争中取得先动优势,预期价格和利润下降会使进入者面临更高的进入壁垒,从而使产能投资具有进入阻止效应.本文从理论模型、计量检验和案例分析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中国乘用车制造企业的产能投资行为.两阶段博弈模型证明,需求不确定和在位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进入阻止成为一种公共产品,不利于产能投资发挥进入阻止效应;基于Logit回归的检验发现,在位者的前一期投资没有体现出进入阻止效应;案例研究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力和动机存在明显差异的在位者,也未能利用产能策略维持已有市场地位和减少大规模进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我国服务业管制政策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运用一个基于服务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本文分析了管制对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管制强化了垄断,不利于高效率企业的进入和在位企业的创新。经过对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发现,当放松管制体现为国有以及集体企业垄断力量的下降时,它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关系;当放松管制体现为私营以及外资企业实际进入和市场自由化时,它与生产率增长存在负面或不相关的关系。以上结果可能是我国服务业垄断性过强、市场化程度不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累积创新框架下建立一个附加拍卖的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东道国企业利用外商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升级的微观机制,以及东道国政府旨在改善社会福利的引资政策。研究后发现:对于核心技术,外商总有激励进行技术封锁;对于一般技术,外商愿意将其技术许可给东道国以赚取垄断利润;东道国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获得技术模仿的机会并最终突破外商对核心技术的封锁;若东道国政府能使外商将核心技术授权给本国企业,本国企业将绕过自主创新从而直接进行模仿创新,若不能有效控制外商技术转移方式但可对仅转移设备等"硬"核心技术的方式采取有效限制,可降低潜在技术模仿成本从而减少东道国激励本国厂商进行创新的补贴成本。最后,文章讨论了我国利用外资推动技术升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测算了1999年、2003年和2007年三个时点中国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进入企业、退出企业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  相似文献   

14.
杨勇 《经济与管理》2006,20(3):85-87
依照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高度集中产业市场中的寡头厂商往往会在价格变量上形成暗中或默契的价格串谋,使产业市场处在一种“准完全垄断”的状态。广告是企业主要的非价格竞争变量之一,重复博弈的结果使得寡头厂商能够走出囚徒困境(放弃产品的广告宣传),而垄断利润的存在导致第三方潜在进入的威胁,在位寡头厂商必然会联合起来进行抵制,通过广告串谋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但转换成本却影响公司跨产业经营,阻碍了网络融合的进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网络产业转换成本方面的研究进行分类综述,重点介绍了基于双双寡头模型的多期博弈,旨在介绍相关理论方法及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转换成本与市场进入的关系,本文指出了转换成本通过对用户产生锁定效用而增强在位企业的垄断力量,阻碍大规模的市场进入;转换成本助长寡头间的默契合谋,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而产生肥猫效应,导致新进入企业产生低效率进入;最后分析了对忠实用户采取隐瞒信息情况下转换成本所产生的竞争效果.研究结论拓宽了相关研究思路,并对于网络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性别就业差异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文章基于2004-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检验了外资进入是如何通过竞争效应对企业性别就业差异产生影响的。结果显示,外资进入程度越高的地区与行业具有越低的性别就业差异,外资进入程度每增加1%,我国内资企业女性就业份额将会增加0.0407%,且这一结果在考虑了抽样偏倚、不同外资范围的界定、使用不同外资进入程度衡量标准和控制内生性后依然十分稳健。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外资进入通过提高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来促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雇佣更多成本较低的女性劳动力,进而降低性别就业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其对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受过研究生以上教育的群体影响最大。文章结论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将有利于减少性别就业差异。此外,文章也为研究外资进入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十年,有关消费者转换成本的理论研究大量出现于营销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文献中。研究表明消费者转换成本影响顾客的重复购买行为,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相关产业和市场的竞争结构。消费者转换成本还与厂商的高利润、消费者对价格反应的不敏感、厂商的产品扩展、市场进入壁垒以及厂商可持续战略优势紧密联系。本文主要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利用外资准入政策放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DID模型,探讨了外资进入对资本错配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进入显著加剧了资本错配程度,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影响机制的结果表明:外资进入的加剧资本错配效应主要来源于优惠政策引导,没有实施优惠政策的外资进入反而能够改善资本错配;外资进入在不同效率企业之间存在着非对称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导致在位企业生产率分布的扩散,从而加剧了资本错配;外资进入会增强不同效率企业的生存能力,低效率企业并不会受到竞争效应而退出市场,进而导致企业生产率的分布不会趋于收敛,不利于改善资本错配。结论表明,政府在促进外资准入方面应该有所限制,应该以不造成资本错配为重要原则,即外资准入配套的优惠政策应该更加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19.
滞留成本、竞争性定价歧视和定价机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多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重复消费同一种商品会产生效用折扣或者消费者喜欢尝试不同的商品特性,因此消费者追求消费多样化,重复消费同一种商品会产生滞留成本。文章采用两期动态博弈框架,研究滞留成本的存在对于企业竞争性歧视定价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此后又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定价机制选择问题。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歧视定价机制下,企业会奖励忠诚的消费者,即企业会对重复购买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忠诚消费者)给予价格优惠,而对新顾客索取高价;(2)与统一定价相比,歧视性定价降低了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增加了消费者剩余;(3)当企业可以在歧视定价和统一定价两种机制之间进行选择时,每个企业选择歧视性定价机制是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评述了与企业进入行为的影响因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在此基础上以探讨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VEC模型实证考察了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企业进入和利润率变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的企业进入与利润率之间只存在短期的均衡关系;并且在长期中,利润率变动不构成该产业中企业进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