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是影响技术落后国家(地区)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因素。基于Verspagen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后发国家(地区)技术赶超模型。指出:技术后发国家(地区)缩小技术差距和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不仅是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而且包括打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实现路径创造。建议:技术后发国家(地区)一方面要培育自身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快摆脱技术对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将中间产品生产厂商的技术投资选择引入罗默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中,构建了一个基于水平创新的技术进步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技术追随国技术赶超中厂商的技术投资选择与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型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技术赶超过程中经济运行的路径要经历模仿、创新两个均衡点。厂商利润为正时会进行技术投资,而厂商的技术投资选择模仿或者是创新会影响经济能否顺利跨越模仿陷阱而跃迁到创新均衡点。经济中能影响厂商技术投资选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会对跨越模仿陷阱产生相应的作用;技术赶超国应该积极地提高企业的价值,提高技术知识储备和高人力资本的储备,同时还要大力建设国家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三个变量,通过内部知识累积效应、外部知识互补效应、内部知识替代效应以及外部知识竞争效应的综合分析,构建技术赶超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我国技术赶超提供经验借鉴,其结论如下:(1)技术差距缩短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2)吸收能力提升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正“U”型关系;(3)在吸收能力低和技术差距大时,提高吸收能力会抑制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反之,提高吸收能力会提升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将中间产品生产厂商的异质性结构引入罗默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中,构建了一个基于垂直创新的技术进步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中不同阶段间过渡时存在的技术进步模式转型陷阱的问题进行理论性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技术赶超过程中要依次经历专注模仿、模仿并且创新、专注创新三个阶段。后发经济体技术进步会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然而各个阶段间技术进步模式转型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存在着转型陷阱。第一次转型会经历创新停滞陷阱,第二次转型可能会出现模仿陷阱,而陷入模仿陷阱的经济体在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技术进步减缓甚至是倒退。后发经济体一旦陷入模仿陷阱将很难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技术赶超也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
发挥后发国家潜在的后发优势是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之一,而技术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赶超的关键。本文对“技术后发优势”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对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的障碍和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后发技术优势实施的路径,为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后发国家企业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赶超。然而,后发国家企业在赶超过程中,面临赶超能力不强、先发企业技术阻击和市场排挤等情况,亟需国家政策扶持。以GVC(全球价值链)为视角,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后发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支撑3个维度构建了后发国家扶持政策框架,并借助该框架对中韩两国扶持高铁产业赶超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指出,后发国家应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以及环境支撑等角度,从强化技术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建设、制度变革、资源开发和市场突围等方面制定政策工具,以扶持后发国家新兴产业的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7.
思培峰 《技术经济》2013,(2):45-50,58
通过回顾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文献,发现可将影响产业技术赶超路径的因素分为3个层面——知识技术、参与主体以及制度法规。结合产业技术赶超的作用路径,构建了机制模型,并以印度制药产业、中国生物产业、日本电子产业为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业对知识技术投入、参与主体协同、制度法规制定的倚重程度不同;只有根据各产业的特点来选择技术赶超路径,才能充分发挥产业创新系统的驱动作用,实现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利引用数据,利用度中心性与结构洞指标揭示网络结构演化对技术多元化的影响机理,并探究两者间联合效应对技术多元化两个维度(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非核心技术情况下,相对于能力获利策略,创新主体更倾向于控制知识外溢风险;核心技术情况下,创新主体不仅占据结构洞中介位置获取信息资源,还通过提高异质性知识的吸收转化能力形成路径依赖,降低核心技术能力僵化性从而获得潜在收益。此外,度中心性对核心技术存在三重门限效应,对非核心技术存在显著双重门限效应。结构洞对非核心技术具有倒U型影响关系,对核心技术存在显著双重门限负向作用。最后提出加强核心技术识别与挖掘、非核心技术探索以及注重不同门限区间技术溢出调节作用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后发国家企业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赶超。然而,后发国家企业在赶超过程中,面临赶超能力不强、先发企业技术阻击和市场排挤等情况,亟需国家政策扶持。以GVC(全球价值链)为视角,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后发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支撑3个维度构建了后发国家扶持政策框架,并借助该框架对中韩两国扶持高铁产业赶超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指出,后发国家应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以及环境支撑等角度,从强化技术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建设、制度变革、资源开发和市场突围等方面制定政策工具,以扶持后发国家新兴产业的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10.
新技术革命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技术赶超机遇,但也加剧了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中兴事件”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短板。根据佩蕾丝、弗里曼等对技术革命浪潮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阶段,处于技术赶超机遇期。美、德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赶超英国的经验给我国的启示是,以追踪世界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导向的创新政策是我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必要条件。要抓住技术赶超机遇就必须反思目前我国创新政策缺陷,通过创新政策转型和创新,营造促进民族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引导创新环境特征转变、促进向世界新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并跻身于并跑和领跑行列。因此,加强金融规制、系统性支持民族创新企业、培育民族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鼓励人才流动等成为我国创新政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加速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的有效途径,以技术追赶过程的阶段性和先进制造技术不同子领域的结构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基础研究在先进制造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追赶阶段,基础研究在后追赶阶段显著促进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基础研究知识成果产出吸引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差距收敛。进一步讨论发现,先进制造技术结构化特征影响基础研究对技术差距收敛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后追赶阶段,准确把握技术追赶阶段变迁带来的机会窗口,强化基础研究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专利家族为研究视角,阐述技术路径动态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专利家族自引会对技术主路径造成干扰,通过对主路径进行调整,提出一种修正技术主路径的新思路。研究发现:光刻技术在“投影对准和曝光系统—浸没式投影物镜—浸没式光刻材料—光刻胶”4个阶段经历了“路径消解—路径产生与路径依赖—路径消解与突破”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以荷兰阿斯麦、德国蔡司和日本东京电子为代表的专利家族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以阿斯麦为核心的利益联盟垄断核心技术,强化光刻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作用,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通过揭示光刻技术路径演化过程及企业演化格局,为后发国家突破技术路径依赖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conometric model relat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blem of a technologically less developed country when there is a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leader (Japan) to the follower (Korea) nation. By developing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follower's development speed, the article seeks to determin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improving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the follower nation. The alternatives of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the leader nation a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it i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follower to assimilate, modify, and localize the leader's technologies. The general machinery industry and th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industry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4.
Firms from several advance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successfully upgraded to higher levels of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leading Taiwanese latecomer firms acquired strong capabilities in the display (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 industry. We identify how these firms acquired the technology base to catch up rapidly and move from one set of advanced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to another, focusing on both the 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the underlying absorptive capacity of each firm. Empirically, we distinguish three phases of capability building, namely pre-entry, entry, and innov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Theoretically, we suggest that the notion of ‘latecomer’ absorptive capacity, centred 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rather than R&D, might explain both the rapidity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atch up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across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as latecomer firms approach the technology frontier.  相似文献   

15.
自主创新和知识溢出是技术落后企业提高知识存量、实现技术追赶的两个主要途径。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以Verspagen&Canils的知识溢出模型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知识溢出和自主创新共同作用的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知识存量差距范围,以及知识溢出各影响因素对技术追赶的影响,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落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突破理论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模型,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结合TOE理论框架,从组态视角构建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收集汇总的27份先进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从路径依赖视角探讨组态路径检验结果。研究表明,各维度任意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单独促成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关联度和环境适应度在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其它类型路径相比,突破型组态路径更有可能实现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依赖型组态路径并不能促进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技术跨越: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在实现技术跨越的过程中是相伴生的。通过探讨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实现技术跨越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如何实现路径创造,指出了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实现技术跨越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全产业链的强调使得研究其技术转移尤为必要。参考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资金供给—技术积累规模—技术转移能力—技术转移绩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研究项目各因素对技术转移绩效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绩效总体处于较高水平;(2)技术转移能力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绩效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因素,资金供给是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支撑;(3)技术积累规模难以直接影响技术转移绩效,但在技术转移绩效影响机理中发挥重要传导作用,是技术转移的基础性技术资源;(4)不同项目类型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政府、项目参与单位、首席科学家和普通参与者有效促进科技项目技术转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吴嗣亮团队十余年如一日进行矢量脱靶量测量技术研究,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通过多次对毛二可院士、吴嗣亮教授及其多名团队成员的访谈,对该团队的创新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该团队归纳分析了技术目标已知条件下实现技术追赶的创新方式,即以我国现有技术条件基础为研究起点,通过研究系统中的子技术、创新性利用已有技术或者二者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路径,以达到甚至超越国外先进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合理的技术来源选择,而选择技术来源必须考虑行业实际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技术创新。鉴于此,采用2003—2019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组回归,实证检验不同技术来源对不同技术水平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对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在高技术行业中的作用更突出;对于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自主研发仅在非高技术产业样本中存在创新激励作用,在高技术产业样本中,技术引进则发挥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会抑制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会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增长,且其作用效果在低技术行业中更为显著。结论可为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针对性选择技术来源、优化技术创新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