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吉林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财产性收入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并且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对于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历年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变化趋势、结构及空间地域分布.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城镇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而财产性收入又与金融发展状况高度正相关,所以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深化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另外,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的不平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国民收入水平会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通货膨胀阻碍财产性收入增长,金融发展水平对财产性收入的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提法充分肯定了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理念.现阶段,基于改善我国居民收入现状的现实要求,深入分析研究财产性收入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辽宁省财产性收入现状,并找出目前辽宁省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使辽宁省居民各种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转化为资本带来更多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本文认为创造条件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途径。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法律地位是前提条件,其核心是拥有对土地产权的自由处置权或交易权,保证农民土地使用产权能够在市场中合法交易流转。为此本文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及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现状出发,接着阐明了土地流转与土地财产之间关系,在深入分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具体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减少城乡差异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增加河南省农民收入应合理调配资源,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借鉴嘉兴模式,增加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黄箱""绿箱"政策,切实增加农民补贴.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如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需要深入研究政策,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一、陕西省土地流转情况土地流转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奠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建设管理体制,都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农村土地资源间的矛盾凸显。近来,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指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引发各界关注。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宅基地盘活将成为未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理财可以促进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理财还可以帮助农民完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理财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财下乡的一些建议,大力倡导让理财下乡,让农民也享受丰富的理财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如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需要深入研究政策,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一、陕西省土地流转情况土地流转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奠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建设管理体制,都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中,有一个新说法,就是如何来增加民众的财产性收入.提出了.创造条件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财产性收入的理解,一方面,要把这个概念、这句话放在"十七大"报告的语境中来理解,放在中国当前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来理解,另一方面,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再看财产性收入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及条件是什么?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增长.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够增长,反之,这些条件还可能成为对居民财富掠夺的方式.只有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为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条件.否则,不仅不能真正落实"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反而成了一些人谋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先缩小后扩大的“U”形趋势,且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大于其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多、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效应越明显。把全国样本分成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三部分进行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也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此,应在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都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建设农村电子农务网络平台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综合改革、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3.
谢易和 《财政科学》2022,(1):96-103
共同富裕是"十四五"规划乃至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在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富裕"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以实现"共同".本文分析认为,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广东实现"共同富裕"在区域城乡协调、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短板与制约因素,建议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加快融合,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村的重要资产,可以产生物权性经营收益、债权性流转收益和财政补贴性收益。但现行法律制度阻塞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的融资渠道,造成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担保融资模式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创新,既能够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又能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实践中出现的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是这一融资模式的具体体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脱贫攻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金融减贫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视角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效应,并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扶贫增收效果。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农村扶贫增收绩效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普惠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区应该继续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并重视地区间普惠金融减贫合作与政策互通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1991-2015年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量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差异以及城乡财政支持差异、非农产业结构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是直接引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的格兰杰原因;城乡之间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作用;短期内城乡金融结构差异作用明显,长期内金融效率差异作用较大,而金融规模差异、财政支持差异在长期和短期内都起作用,非农产业结构水平在长期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强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间关系的实证检验,迄今尚无定论。借鉴时间序列因子分析,本文考察了农村金融发展综合指数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间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方程表明,在长期内,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实际农民收入可以提高48.1%。MS-VAR模型表明,在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依然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国家实施农村偏向型经济政策时,这一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会减缓,同时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显著正面作用,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要素投入向集约型技术水平提升转变。未来,努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加快中西部地区追赶东部地区的步伐。在控制一些变量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条件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缓减贫困一直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2003~2011年中国26个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定量研究农村小额信贷缓解农村贫困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其降低农村绝对贫困的程度效应要大于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相对收入短缺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缓减贫困的效应,应进一步放开小额信贷发展的约束成分,改进贫困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的方式,提高小额信贷缓减贫困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0.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达3.1:1.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已是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出台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为农民开拓增收渠道,同时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增强对农业整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