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市场中介组织所提供的公证、代理、信息服务对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缺乏综合性管理立法的情况下,将市场中介组织定位为经济法主体,适用经济法的原理和既有的经济法律对其进行监管,对规范中介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法兴起于垄断资本主义以后。国际经济法集公法与私法、集国内法与国际法于一体。国际经济法主体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构成要素,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以及义务的承担者。本文就国际经济法主体的范围、国际经济法主体的资格等问题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张秋华  李根生 《经济视角》2010,(11):81-82,104
经济法主体是具体而明确的,这与抽象的民法主体形成了对比。民法主体特征源于“从身份到契约”的时代需求;经济法主体特征源于“从契约向身份回归”的时代要求,经济法与民法主体的差异是我们区分这两个法律部门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涉及社会利益公权的宏观调控领域与个体利益私权的市场规制领域。这样经济法调制主体的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利益。而在现实生活中,调制主体的行政权力也是很大的。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监督力度不够,出现了调制主体滥用权力的现象,这样不利于经济建设也与人权保护相悖。通过介绍经济法调制主体的责任形态,结合相关实例,提出责任缺失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主体是具体而明确的,这与抽象的民法主体形成了对比.民法主体特征源于"从身份到契约"的时代需求;经济法主体特征源于"从契约向身份回归"的时代要求,经济法与民法主体的差异是我们区分这两个法律部门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国际组织是否是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是国际经济法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晚近,有些学者主张非政府国际组织应当成为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畴。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非政府国际组织不能成为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并预测非政府国际组织随着自身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日益扩大,有可能演变为政府间国际组织,从而成为国际经济法上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中枢环节,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经济法法律关系,下启经济执法和司法。但长期以来,经济法责任的权利主体不够清晰。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经济法责任与民法责任的重要不同是权利主体具有多数人的特征。确定经济法责任权利主体是多数人,对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特点和建立、完善执法为民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规范行为的重点在于规范规制,经济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特别是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更是近些年来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隐藏的缺陷,然后制定了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经济法律责任的完善对策,主要包括对国家经济赔偿以及国家意志的渗入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反思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经济法的制度创新带来诸多启示。我们要进行经济法的主体制度创新、行为制度创新和责任制度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自然、社会、人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婧  岳谦厚 《经济问题》2023,(12):28-3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与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法制观念有着共同的理念。从经济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经济法保障原则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契合、经济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所在三个方面介绍了经济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和意义,从主体认定、激励方式和资金管理三个维度分析了经济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经济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法律完善的建议包括主体制度层面、激励机制层面和资金管理层面,在经济法视阈下还要完善政府主体制度、市场主体制度和乡村经济主体制度,优化经济法激励机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进行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的长远规划。通过经济法的完善拓宽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规范乡村振兴资金的应用制度、加强对乡村振兴资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区域经济协调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三大类型,各主体之间应当实现平面式协调与交错式协调的结合。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应当以和谐、科学发展以及社会政策整合为协调战略。同时,本文认为,建立健全协调主体的机构设置制度、政府经济协调行为的环境评估制度、针对各协调制度本身的规划和审查制度,是在具体制度建设层面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现有主要经济法理论,是从主体维度的“公私二元结构假设方法论”来考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产生的现代性要求从时间维度的“传统—现代部门法二元结构假设方法论”来界定其调整对象。“增量利益关系论”是从时间维度来界定调整对象的。从时间维度来界定调整对象,经济法就可以真正从调整对象上与传统部门法区别开来,进而彰显经济法蕴含的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经济法引入利益分配机制,使社会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形成经济法的平衡理念。经济法平衡理念契合了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通过介绍经济法平衡理念的产生、经济法平衡理念的理论基础,对经济法的性质、立法本位和价值取向做了深入分析,以使经济法平衡理念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法作为一部"社会本位法",从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方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经济法有助于社会主体的权责平衡;经济法创建市场和国家诚信、安定的经济社会秩序;经济法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实质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学理论的难题主要是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界定。而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之所以难以界定,是由传统法律理论体系的两个二元结构造成的。经济法试图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解决二调难题的立论基础。经济法强调社会利益不同于个体利益的独立性,遭遇了社会利益主体缺位的难题。社会利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与个体利益在本质上仍然是一致的,最终都归结为个体的利益,因而社会利益本质上对个体利益具有从属性。本文的结论为关于社会利益的学术论断,没有为经济法主体理论提供证明,也没有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吴学文 《经济师》2002,(12):72-73
文章指出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与政府有直接的关系 ,其本质围绕着政府而展开 ,政府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政府的功能和活动。同时认为加入WTO后 ,更应进一步研究经济法 ,以确保小政府对大社会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7.
晚近,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必须考察其本质特征。非政府组织兴起和勃发的动因可以从社会基础、思想渊源、现实需求和科技支持等方面来分析。其目前在国际社会中仅仅得到有限承认,但无论从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层面还是从国际社会的实践层面上,非政府组织都具备了国际法律主体地位的一般构成要素。确立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社会其他因素的共同配合。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利益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国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权利存在着宪法、民法、经济法多重属性相互交错的情况,其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权利是从主体的角度去划分和定义的,这就导致了一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极可能具有多种属性.消费权是从客体的角度定义的具有完全经济法属性的权利,是人的劳动能力的补偿和发展权.消费权的提出和研究有利于对消费者的经济法保护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现有主要经济法理论,是从主体维度的“公私二元结构假设方法论”来考察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产生的现代性要求从时间维度的“传统—现代部门法二元结构假设方法论”来界定其调整对象。“增量利益关系论”是从时间维度来界定调整对象的。从时间维度来界定调整对象,经济法就可以真正从调整对象上与传统部门法区别开来,进而彰显经济法蕴含的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转轨期中介组织的改革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中,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体制形态。企业与政府都属于纯粹的层级组织,市场组织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平行结构。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则活跃着各类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介于各经济主体之间,为提高社会运行效率而从事沟通、协调、公证、评价、监督、咨询等活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中介组织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又经历脱钩改制、归类合并等改革整顿,其间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一、我国现有中介组织的制度变迁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