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2005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只有6.77,并不是很高,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2005年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最高收入户只有2.45,前者是后者的9.5倍,大大超过国际同等差距。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作了相关论述和实证检验,基于1988—200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中介增长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存在且显著。此外,对外开放的程度、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随后本文从信息不对称、所有制偏好、规模歧视以及抵押担保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门槛效应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金至  温兴春  宋鹭 《金融研究》2021,497(11):79-96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刻画了收入差距通过信贷渠道影响房价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缩小提升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比,使该类人群获得了更多的外部融资进行购房,由此产生了两方面效应:(1)信贷约束放松降低了住房流动性溢价,从而对房价产生负向影响;(2)收入上涨增加了住房边际效用较高的低收入者对房价正向影响的权重,从而使住房需求上升的效应抵消了此前的负向影响,最终促进房价上涨。通过对1970-2017年44个国家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高收入者收入的下降,低收入者收入占比的上升在放松信贷约束和提升房价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作用。据此本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增加住房供给来化解城市化率提升与高房价之间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缩小收入差距,推动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市化,并引导信贷资源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是当前促进国内大循环、稳定社会融资规模和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判断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需要比较房价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关系。传统的房价收入比,只能大致描述居民住房的支付能力,为更加准确地分析居民住房的支付能力,本文引入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该指数除了考虑收入变化的影响,还综合了利率变化因素。另外,许多国家都采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包含微观个体异质性预期、适应性学习特征与个体交互行为的基于代理人的新凯恩斯(Agent-based New Keynesian,ABNK)模型,分析居民内生异质性预期行为与外生预期偏好冲击影响中国房价的内在机理,并模拟预期与未预期的住房偏好冲击对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考虑内生异质性预期和外生预期偏好冲击的条件下,利用中国真实数据估计出经济中完全理性人占比为56%,有限理性居民占比为44%;(2)居民内生异质性预期行为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并且内生异质性预期对房价波动的影响程度远甚于外生预期冲击;(3)未预期住房偏好冲击对房价波动的贡献幅度远大于预期住房偏好冲击的贡献度。因此,积极引导居民预期是房地产调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考虑居民收入等级不同,对住房属性偏重不同,将居民分为不受到流动性约束型、不完全受到流动性约束型、完全受到流动性约束型三类.基于各自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确定动态面板模型检验房价与消费的协整关系,并构建动态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全国层面,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核心因素,房价上涨、预期房价上涨影响消费为挤出效应,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居民层面:不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居民,收入不是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其余两类居民的消费受收入、习惯强度影响较大,且流动性约束越强,影响更为明显;不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居民,在短期及长期内,房价上涨、预期房价上涨影响消费为财富效应;而其余两类居民,影响为挤出效应,强度大于前者的财富效应,且流动性约束越强,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房价收入比科学涵义的再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价水平的综合指标。科学界定房价收入比的涵义,对于有效提高这一指标的应用价值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还应客观认识房价收入比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特征,以利房地产理论研究、政策制定以及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10—2022年中国135个城市房地产信贷、房价、房租以及家庭收入与消费数据,考察房地产信贷对住房可支付性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越高,城市房价收入比越低;城市住房抵押贷款占比越高,城市房价收入比与房租收入比越高;房地产信贷对房价可支付性的影响大于房租可支付性;房地产开发贷款提高城市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性,但住房抵押贷款降低城市中等收入者住房可支付性。因此,住房信贷政策应主要解决城市中等收入者房价可支付问题而非房租可支付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收入分配结构因素纳入LC-PIH模型,试图从收入分层角度寻找我国住房市场弱财富效应的根源。基于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CHFS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房价对消费的影响具有门限特征,中等收入城市的住房财富效应最为明显;收入作用下的家庭住房财富效应也呈现倒U形。总体上,我国住房财富效应较弱源于收入的结构性差异,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可能导致房价上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被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挤出作用抵消。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期CFPS数据,分析收入差距对家庭旅游消费的影响程度;并以家庭收入作为中介变量与门槛变量,探究收入差距对家庭旅游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家庭旅游消费,收入差距以家庭收入为中介影响家庭旅游消费,收入差距与家庭旅游消费之间存在以家庭收入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以推动家庭旅游消费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claims that real estate prices in Spain are overvalued in relation to income and how plummeting house prices can jeopardize the economy (The Economist, 2003 and IMF, 2004). The measure of income elasticity on housing expenditure is often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 to applied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in real estate economics, but the problem of omitted variables in some estimation techniques can lead to severe biases.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the demand for housing in Spain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 of prices and income in fifty Spanish provinces from 1996 to 2002. In comparison to long-run equilibrium models fitted with time-series data, our results show a much weaker role of income growth as a vehicle for house price increases in the long run. According to our estimates, the rate of growth of house prices in Spain between 1998 and 2003 points to a real estate bubble with prices above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level.  相似文献   

12.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和五等法计算六大类别不同代表省市的基尼系数,依据2002~2011年省市面板数据考量6个不同类别省市房地产价格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类别省市的房价波动对基尼系数的变动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区域性;第一、三类地区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第二类地区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活动不如第一、三类城市活跃,房价波动幅度比较稳定;第四、五类地区房价波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次于第二类地区;第六类地区房价波动幅度小,对收入差距不足以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依据我国33个大中城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考量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东部城市的影响显著高于非东部城市,人均GDP、政府教育投入、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也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影响。鉴此,宜从税收政策、产业结构、政府教育投入及居住成本等方面合理控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house prices on bank instability when gauged at various levels of income growth. Bank stability may respond differently to house price changes or deviations from fundamental values in an economic boom environment than in a bust circumstance. A threshold estimation technique developed by Hansen (1999) is applied to a panel of 286 U.S.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MSAs) over the period 1990Q1–2010Q4. We consider two house price indicators: the house price changes and the house price deviations from long-run equilibrium.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income growth threshold effec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 prices and bank instability. Specifically, there are two income growth thresholds when using the house price changes and one income growth threshold when the house price deviations are applied. Robustness results using the non-MSAs sample from 1995Q1 to 2010Q4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of income growth threshold effects.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房地产供需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依据湖南省14个市州房价与收入数据,考量区域住房支付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结果表明:2008年和2020年湖南省房价收入比均值分别为0.129和0.155,均低于国际公认的0.3标准;湖南省住房支付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房价收入比呈现出明显的湘西北高、湘东南低的特征;根据房价收入比的演化特征,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采取差异化的住房支付能力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文章重点从 住房消费属性的层面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运用我国2007-2017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住房市场数据对影响居民购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在考虑了城市化发展 带动的同时,通过对住房需求市场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价格对 住房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有限;(2)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保持强劲势头;(3)城市化 进程对住房需求所起作用在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住房抵押借款摩擦和银行贷款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考察了异质性冲击下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银行风险溢价及杠杆率显著上升,进而加剧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为降低房价波动及维护金融稳定,选取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住房需求冲击下,金融管理部门应选取贷款价值比政策,且应对房贷积极调控,而对房价进行中性调控。在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率冲击、房地产部门生产率冲击及跨期偏好冲击下,应选取资本充足率政策,但对房贷和房价调控力度的把握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厘清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动态传导机制,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如何选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稳定房价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