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贸易自由化会降低进口高质量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和相对价格,促进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升级。基于此,本文利用细分关税数据、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将加工贸易作为控制组、一般贸易作为处理组,采用倍差法经验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影响。结论发现:伴随关税下降,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整体增长,且一般贸易组增长速度远快于加工贸易组。同加工贸易相比,关税下降1%一般贸易进口中间品质量增长高出0.06%~3.74%。这一作用在持续进口企业中,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化水平高、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上述结论通过了同趋势假设、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一个中间投入品生产决策模型基础上,利用2003-2010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以及中国的进口关税数据表,研究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关税减让政策对国内工业行业利润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关税减让政策对国内工业行业利润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进口关税的削减导致竞争加剧,会降低行业的利润水平,而受到关税保护的行业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与此同时,进口关税削减导致中间品关税的降低,降低了行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行业的盈利能力,但是,这种成本降低效应仅对大中型企业样本显著,而规模以上企业样本并不显著。本文的结果也意味着,关税对国内工业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关税减让过程中获得的效应可能是不同的,在进行关税减让谈判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成品出口欧盟增加值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下中国制成品出口有相当比例来自于国外增加值,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不仅存在“统计假象”,且可能会为贸易政策制定带来误导。本文利用WIO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借鉴Wang等(2013)总贸易核算法,从国家、行业及双边贸易部门层面对1995~2011年中国制成品出口欧盟的增加值结构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期间国内增加值率呈下滑趋势,且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低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外增加值中间品重复计算比重上升,显示我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不断加深,但中欧贸易差额被高估,且主要制造业部门目前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1995~2009年22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及其就业效应,并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分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2000~2009年增加值出口对各行业总就业的边际拉动量均趋于下降,但对大部分行业总就业的拉动量趋于增加。从分技能来看,增加值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技能劳动力次之,高技能劳动力最小。尽管增加值出口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呈现强劲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考察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张是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劳动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是抑制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背景,使用2000-2006的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Download Tariff Facility以及WITS数据库,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提出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三种渠道:技术进步效应、价格效应以及自选择效应,进而做了中介检验。检验结果表明,TPU下降会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且通过增加新产品的产值和出口产品种类、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提升企业生产率。因此企业在面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时,应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扩大国际投资、选择多个出口市场,从而提升自身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服务贸易进口是否带来国外R&D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90个国家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的国外R&D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只有高强度的国内R&D投入才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提升以及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助于强化这种作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无助于进口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难以改变这种状况;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通过国外R&D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提升以及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国增加值出口的主要吸收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和金砖国家(如印度)的国内最终需求对中国GDP的拉动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8.
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19个二位数行业的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收敛性检验表明各行业的生产率增长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收敛特征。回归结果显示,不论传统行业还是高新技术行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都不尽相同。主要发现有:(1)专业化更有利于促进行业技术效率提高,而不太有利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2)多样化对一些行业的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但与行业特征并无特别关联;(3)竞争效应总体影响较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部分行业的生产率提高,对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作用有明显差异,技术效率普遍有负面影响,但对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4)FDI对各行业生产率影响特征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统计描述,并结合中国HS4位数编码的出口数据,运用构建的动态差分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外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显著冲击,且贸易保护主义的未来威胁还将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大于发展中国家,其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产生的冲击较突出,阿根廷和金砖国家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对中国出口的冲击作用也较显著。关税措施和政府采购等非关税壁垒是限制中国出口的主要形式,救助/国家援助和出口补贴对中国出口的间接冲击较为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机械、金属、矿产品和加工食物行业中产品的出口阻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0.
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既可能源于出口学习效应,也可能源于自我选择效应。本文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及其来源进行了定量识别。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总体上来源于出口学习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但是出口学习效应的贡献要明显高于自我选择效应;此外,生产率较高的出口企业从出口学习效应中获益相对更大。除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外,这一结论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规模的企业均是稳健的。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导致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产生“出口-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异质性理论考察关税减免的贸易二元边际扩张效应,通过GTAP软件研究中国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CEPA协议的远期效应,结果发现两地市场充分自由化后CEPA发挥了同盟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内地对港贸易的二元边际保持明显的增长收益,其中外延边际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低替代弹性产品越能够获得自由化的贸易收益,这显示我国内陆企业具有充分的差异化(多样性)国际竞争优势。研究表明市场自由化的国际区域性同盟可成为维持和发挥我国出口贸易“双重大国优势”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制造业各行业的工资差距.贸易开放通过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外贸结构的变迁效应、名义关税下降效应、发达国家的"外购"效应、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六个方面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发挥贸易对低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传递效应、打破行业劳动市场的分割、给予加工贸易相应的政策扶持、采用政府再分配手段等措施有助于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7年全球服装产品生产与贸易的有关数据,利用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从全球视角实证考察美国加征关税在行业层面的福利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美国对华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具有比较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但由于贸易偏转效应,中国服装对欧盟、日本等第三方市场的出口将有所增加;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加征关税对美国服装产业的救济效果非常有限;第三,美国对中国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导致美国社会净福利损失要远高于中国社会净福利损失。研究结论对如何应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2021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在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研发要素流动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直接促进服务业碳生产率提升,研发要素流动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作用与研发要素流动的中介路径。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本地与邻地的服务业碳生产率;基于不同行业和区域进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有序引导区际间研发要素流动,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有效推进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新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主要是依靠国内增加值的中间品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代表低技术行业的纺织业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保持全球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垂直专业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弱化的趋势,而竞争力提升和价值链攀升具有依靠国内增加值质量提升的内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将不断上升,但是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明显低于相同收入组国家的平均水平。本文构建了一个贸易开放与生产率进步相结合的模型来说明贸易开放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弥补了既有研究大多基于封闭经济框架的缺陷,并且基于此探讨了贸易开放对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贸易的增加抑制了中国经济中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增加。分位数回归的分析表明,出口扩张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偏低。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标:估计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讨论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研究方法:基于企业销售目的地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使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研究发现:不考虑企业销售目的和贸易方式的异质性,会高估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比率;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低估了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高估了中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导致明显的比较优势逆转问题;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将中国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高估了60%和85%左右。研究创新:构建了新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价值:为中国的国际贸易谈判和反击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调查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本文重点考察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度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全国范围看,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弱的即期效应,而贸易开放度则表现为滞后效应;[2]这两个因素在各分位点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只有在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才具有较强的即期效应,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滞后期相对较长,而中部地区与全国整体表现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9.
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国际贸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国家在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在贸易自由化的现实中引入国家利益的视角,实证分析了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正视国家利益原则,才能有序推进贸易自由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区工业生产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是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但二者特点、作用不同,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量指标测算生产率,测定结果及分析结论也有很大不同。本文分别采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量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区工业生产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