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科技人才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优化科技人才宏观生态环境进而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探究宏观生态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机制,基于人才生态系统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样本,分析多重因素构成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表明:文化教育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存在4条提升科技人才集聚的有效路径,即科技创新主导型、科技创新主导下的宜居文教驱动型、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主导下的经济科创驱动型、公共服务主导下的文教驱动型;存在6条阻碍科技人才集聚的路径,且与提升科技人才集聚路径之间属于非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2.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不同,资源配置与协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导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共生理论主体—网络—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组态模型。以7家核心企业及创新合作伙伴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各有2条,核心条件不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也不同。第二,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具有通用型特征,受主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嵌入与数字环境3个层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第三,无论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能力均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差异,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理解与认知,为企业基于不同价值主张实施价值共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外部环境”出发,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主体、科研资金投入是区域高技术产业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高创新绩效组态存在3条驱动路径,即“创新主体—资源投入—特定环境”驱动型、“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协调环境”驱动型、“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均衡环境”驱动型;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投入、创新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在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相关领域研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企业离职员工创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普遍现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离职员工为何离职创业,而忽略了对离职创业结果的探究。聚焦于离职员工创业机会创新性,以华为26个离职创业样本为研究对象,应用组态思维整合文化情境和个体特征两个层面因素,探究创业机会创新性背后多重条件间的复杂互动本质。研究发现:文化情境与个体特征因素联动匹配影响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实现;影响高-低创业机会创新性的路径呈现差异性,高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影响模式为创业自信驱动型、知识能力主导型与个体-组织协同型,低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影响模式为过度自信触发型与创业特质缺乏型。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组态视角,整合管制、认知和规范3个制度环境层面前因条件,以及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和失败恐惧3个创业认知层面前因条件,以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库中的5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影响不同创业模式的多重并发条件与因果复杂机制、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创业模式差异及创业模式演化路径。研究发现:第一,生存型创业驱动机制可划分为制度环境缺失的能力驱动型模式、规范制度主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和制度环境缺失的风险承担型模式3种。第二,机会型创业驱动机制可划分为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和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4种。其中,机会识别是驱动机会型创业的关键条件,管制、认知和规范三维制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推动高机会识别群体选择机会型创业。第三,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部分国家推动机会型创业;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同时发展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创新驱动型经济体高度重视机会型创业。在此基础上,构建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研究框架,为推动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进而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体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在组织创新中分别发挥着硬性能力和软性制度的创新驱动作用,但现有文献鲜有对其差异进行分析。以400余家科创企业为调研对象,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从制度层面与能力层面探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驱动要素及驱动路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①科创企业初创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授权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促进产品创新;发展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授权主导型、职业-学习主导型、容错-学习主导型,其中,绩效评估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成熟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容错主导型、授权-学习主导型,且授权-学习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②科创企业初创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仅有容错主导型;发展期流程创新的驱动路径仅有绩效-职业-学习主导型;成熟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学习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增进流程创新;③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在初创期具有容错共性;发展期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成熟期在绩效评估、容错能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7.
在对科技人才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创业等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基于依托胜任力模型理论与个体创新行为理论而提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和管理能力等一级指标框架下的细化指标进行聚类和筛选,形成了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商平台数字技术进步,平台数字功能应用成为互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基于TOE分析框架,以334家电商平台互补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数据支持功能应用、社群支持功能应用、资源拼凑、场景化创新、环境不确定性和创业政策导向6个因素对互补企业创业绩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平台互补企业创业绩效是多个前因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单一必要条件;影响互补企业高创业绩效的前因组态存在技术驱动政策支撑型、技术驱动不确定性催化型、数据驱动创新型、社群—资源协同型和全维度要素协同型5种类型;互补企业非高创业绩效存在两条组态路径,且与高创业绩效驱动路径具有因果非对称性。结论可深化对平台生态系统的理解,并为电商平台互补企业经营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有效提升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创新—研发创新—产品创新”区域创新链,在“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开展评价,探究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各省份存在显著差异,且有效提升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的关键要素有2个,即数字化技术水平、市场化水平;提升路径为4条,即知识—研发—产品创新均衡型、研发—产品创新引领型、知识—研发创新引领型、产品创新引领型。上述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链研究视角,同时,对提升不同地区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业模式创新是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是一个复杂系统,相关研究尚未饱和。基于内、外驱动视角,加入企业社会网络和企业组织学习两个过程驱动因素,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机制。通过剖析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组态,发现存在顺势而为型、运筹帷幄型和高瞻远瞩型3类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路径。通过分析每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路径中的典型企业,为制造企业探索和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中国情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以143家企业为样本,系统研究制度环境、异质性知识来源和吸收能力不同维度耦合组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存在3条高创新绩效驱动路径,即政府主导下依托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创新驱动型路径、关系主导下依托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创新驱动型路径和依托内部知识—吸收能力的利用式创新驱动型路径;②不同路径内部构成要素间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③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间存在等价性。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中国情境下创新绩效内化机制及协同驱动路径,对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企业绿色创新绩效驱动模式对我国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以环保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讨“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6个前因条件如何联动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研究表明: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党员高管对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普适作用;单因素主导型、双因素叠加驱动型、全维度协同驱动型三类创新模式可以实现企业高水平绿色创新绩效,非高绿色创新绩效路径为两条,与高绩效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数字化转型与高管职业生涯关注存在高度一致性,并在特定条件下,空气污染与未吸收冗余在驱动企业高水平绿色创新绩效中存在替代关系。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开展绿色创新实践提供新洞见与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农村绿色创业实践背后的理论规律,选取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报道的42个创业故事,应用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归纳和提炼出农村绿色创业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表明:(1)农村绿色创业的逻辑框架沿循"驱动因素-行动策略-结果表现"这一主线展开,其中,驱动因素包括市场、制度、自然和个体等四类,这些因素引发了农村创业者对绿色创业机会的识别;行动策略包括三种创新策略(开发产品功能、创新生产流程、优化基础设施)和两种常规策略(沿循传统流程、基础资源保护),农村创业者通过不同的行动策略来利用绿色创业机会;结果表现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村创业者通过绿色创业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基于创业过程中价值创造逻辑的差异,农村绿色创业呈现保守型、直接型和渐进型三种实践路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绿色创业研究,并启发农村绿色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发赶超的关键之举,明晰颠覆式创新的前因条件及驱动模式,对后发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构建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整合分析模型,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对149个后发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探究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结果发现:单一前因条件难以成为驱动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存在4种颠覆式创新驱动模式,其中,市场驱动型和组织联盟型能够触发“自下而上”颠覆式创新,政府驱动型和技术主导型可以催生“自上而下”颠覆式创新;特定条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前因条件组合通过“殊途同归”的方式驱动颠覆式创新;不同驱动路径前因条件间存在互补或替代关系。结论不仅能够揭示我国颠覆式创新多重驱动因素及复杂联动机制,而且可为后发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结合超效率SBM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以中国内地25个省级行政区政府科研机构为样本,探讨科技资源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环境对省级政府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单个要素不构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但基础研究强度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发挥了较为普遍的作用;②5种组态均可带来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别为由基础研究构成的基础研究型组态;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成的科学研究型组态;由基础研究、计划配置和区域开放度构成的基础研究—环境型组态;由基础研究、市场配置、计划配置、产学研合作水平和区域开放度构成的基础研究—平衡型组态;由应用研究、产学研合作水平和区域开放度构成的应用研究—环境型组态。其中,基础研究型组态和基础研究—平衡型组态在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更有效;③我国东西部地区政府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各地区政府科研机构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匹配路径和针对性措施,以有效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区域技术转移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我国区域技术转移呈现出极不平衡现象,导致科技强国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探究我国区域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内地30个省域的技术转移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区域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可归纳为5种类型,其中,高效率组态可分为能力-中介主导型、环境-中介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而在能力-中介缺失型和经济-能力-环境缺失型组态下呈现出低效率。此外,能力-中介主导型组态可同时推动技术输出方与吸纳方发展,环境-中介主导型组态可单方面提升技术输出效率,而经济主导型组态可促进技术吸纳实现高效率。结论可为合理规划技术转移发展路径、促进技术转移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已注册通过的65家科创板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然后利用fsQCA方法探讨创新效率提升的前因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我国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整体表现欠佳,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中的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和金融支持正向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产业环境和金融中介市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补贴和城市研发环境导致企业创新投入冗余增加,不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实现路径由政策环境主导型和中介市场主导型构成,城市创新环境失衡、产业环境与金融支持缺失是造成部分企业创新效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分析外部环境规制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基于组态视角解释企业提高创新效率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创企业创新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实体产业链与金融供给端在融合过程中一直摩擦不断,严重阻碍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进一步纾困解忧,金融科技的发展为缓解这一融资“痛点”打开了新格局。本文从跨企业关系角度对供应链金融中129组“融资需求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核心企业)—资金提供方(商业银行)”脉络关系进行梳理,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考察了三大融资主体对提升供应链融资的组态效应及其多重路径。研究发现:单一方融资参与者金融科技对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有限,需三大融资主体秉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理念,共同激发金融科技联动效应——供应链融资高水平情境唯一组态为核心企业和商业银行共驱型,而低水平情境呈现非中小企业引领型、核心企业主导型与商业银行主导型三种组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就提升供应链融资体量而言,组态特征为商业银行主导型;就缩短供应链融资周期而言,组态特征为三方低态协同型;就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而言,组态特征为三方协同型。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内地29个省、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创新基础、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和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变量,探究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发现,存在技术转化型路径、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等4条关键路径;R&D人力投入、区域外技术购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且核心条件;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组态中某些条件具有可替代性。研究结论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刻画的4条路径对不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内地29个省、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创新基础、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和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变量,探究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发现,存在技术转化型路径、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等4条关键路径;R&D人力投入、区域外技术购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且核心条件;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组态中某些条件具有可替代性。研究结论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刻画的4条路径对不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