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恒山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求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障碍是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两难交织".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则是实现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恒山模式"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将产业转型的立足点放在环境治理上,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实现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的相统一.论文评价了"恒山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户向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对推进中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这决定了剖析农户亲环境行为逻辑的重要性。论文基于构建的“环境规制—数字化信息渠道—农户亲环境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中国土地经济调查中的农户数据和二元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约束型与激励型环境规制正向引导农户亲环境行为,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而且,约束型与激励型环境规制在不同情境下对引导农户亲环境行为存在明显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拓宽农户的环境规制信息获取渠道,增强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促进农户环境规则感知,进而促使农户采取亲环境行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环境规制对激励农户亲环境行为是重要的,但数字化赋能环境规制的内生逻辑则是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姜辉 《经济论坛》2014,(9):108-112
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制度的变迁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通过对各个时期规制制度的梳理并运用制度可能性曲线分析发现,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制度变迁路径是从"全能主义"的行政干预逐渐向"监管主义"的政府规制转变,并呈现规制理念由"事故处理型"向"事故预防型"转变;规制方式由直接行政干预向发挥政府职能、弥补市场失灵转变;规制方法由下达政治任务、行政命令向完善法律制度、合理设置职能机构转变;规制体系由单一的行政法规政策向综合全面的法律法规、准则体系转变的特点。而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有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制度环境的变化、中介组织的发育、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等。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以及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脚步的放缓,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本世纪的关键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求我国不断完善环境规制机制,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环境忽略型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为了探究我国环境规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并为今后环境规制政策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使用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和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以二氧化硫浓度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烟尘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作为反映环境规制强度的四个单项指标,用熵值法折算出综合指标.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愈发显著的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下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星  李斌 《财经研究》2016,(7):134-144
资源环境约束下,通过环境规制设计来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忽视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差异性,因而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规制政策,进而难以有效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文章在区分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并不存在,但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与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的增强,可明显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及促进工业绿色转型。东部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并未对绿色技术创新及工业绿色转型形成有效激励,但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与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的正向促进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有着负向影响效应,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和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转型的激励效应不明显。文章对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衡量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扩展和细分环境规制的类型,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研究结论对科学设定环境规制强度和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形式以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但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兑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传统投资需要向低碳投资转型.文章以农、交、工、商、建五大产业为视角,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能源结构、GDP、环境规制等要素对投资资本的影响,同时探究了这一影响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异质性.得出基本结论:能源结构与产业投资反向变化、环境规制与产业投资之间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并得出了其临界值,GDP普遍推动了产业投资的增长.最终提出从环境规制和技术水平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期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环境规制作为实现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其如何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值得探讨。在阐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使用2005—2017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于EBM-GML模型计算得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程度,进而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检验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程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具有非线性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超过一定限度后能直接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进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直接影响则不显著;环境规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间接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产业集聚的影响则不显著;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能够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环境规制作为实现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其如何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值得探讨。在阐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使用2005—2017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于EBM-GML模型计算得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程度,进而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检验异质性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程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具有非线性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超过一定限度后能直接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进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直接影响则不显著;环境规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间接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产业集聚的影响则不显著;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能够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9.
钟清流 《当代经济》2011,(21):10-11
发展理念的偏差曾经使中国经济转型长期停滞不前,给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隐患。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经济快速扩张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基于中国区域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中国各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及其异质性结构,并将环境规制异质门槛纳入产业智能化驱动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机理框架,探讨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异质门槛下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区域产业智能化水平整体上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区域异质性显著。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门槛效应:较低强度的环境规制水平显著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而随着环境规制强度增大并超过门槛值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产业智能化的驱动效应,进而显著推动区域绿色转型。研究为探索区域数字化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极大关注。为了应对外部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等多重压力对农业升级与发展的影响,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本文从政府干预视角分析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两种形式的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重点分析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以及社会审计事务机构参与公司外部治理这两者所发挥的不同监督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不同形式的政府创新支持(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一致。政府补助产生替代效应,税费返还则产生互补效应。第二,持股监督(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升)能增强政府补助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也能增强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效应。第三,审计监督(社会审计事务机构的审计意见)会减弱政府补助支持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替代效应,也会减弱税费返还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制定适宜的创新支持政策,以及合理发挥持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内外部治理作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渡性多层面的农业现象。大部分都市农业的设想都倾向于加大都市农业中现代农业科技含量,运用合适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而忽视或不重视农业资金投入和保值问题,本文以武汉市为例,主要对武汉市农业资金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胡玥 《经济问题》2012,(1):73-77
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山西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西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短期因素对山西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与财政支农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财政支农在长期会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产生影响,而农业现代化则促进了山西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会对财政支农支出产生影响,财政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4.
Kim Burnett 《Geopolitics》2014,19(2):351-376
Crisis can create opportunity for change. The 2007–2008 food price crisis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isting struct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de lend to food price volatility and renders many of the poores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ulnerable to food insecurity. Two movements that have raised such contentions over the years are the Fair Trade and Food Sovereignty movements, though in very different ways. My research examines the food crisis and its root causes, and the glob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at have emerged in response. It then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whether and how these movements have responded to these new opportunit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engagement by both social movements is crucial to ensuring that the interests of those they represent are considered in the shaping of future governance of global food and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5.
From the view of system theory, modern agriculture in a region embodies elements conform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ulti-function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al elemen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compartmentalizes agriculture types based on human-land elements matching, and depict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it shows that the matching of human-land elements is a key to agricultural type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ity is an indic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ges. At last, as a case study of Suzhou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vem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mechanism and some typical models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suit to agriculture system evolv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uzhou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has improved greatly; And along with the agriculture structure optimizing, agriculture function has translated from "production " to "non-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 With simulation of agricultural trend in Suzhou, it is .found that Suzhou has a LP- dependence (labor productivity) on agricultural element, so Suzhou will has much more potential in land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system, some typical patterns on modern agriculture in Suzhou are brought up, such as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enterprises-leading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griculture, stereoseop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法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的农业遗产,是指历史传承至今的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活态性的特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战略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农民民生相关。建议完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立法,规范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管理,重视社区参与,保障农民民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7.
Brazil has emerged as an agro-export powerhouse: from being a net-agricultural importer and food aid recipient as recently as the 1960s and 1970s, it has now become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agricultural exporter, after the US and EU. What is more, Brazil’s new role as a major agricultural trader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its enhanced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s an emerging power and one of the ‘BRICS’. This paper analyses how such a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was brought about. I argue that Brazil’s emergence as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was the result not of its natural factor endowments, but extensive intervention on the part of the Brazilian state that had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ng a new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propelled by state-driven innovation and related policies that opened up massive new areas of the country to agriculture, enabled it to shift to producing goods in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the world’s dominant agricultural exporters, and generated significant gains in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irony is that the intention of these policies, initiated in the 1970s, was to fost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Brazil as part of its import-substitution industrialisation programme, yet they wound up having precisely the opposite effect – transforming Brazil into one of the world’s dominant agricultural powers.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湖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湖北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角度出发,研究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及其现有产业基础与主要问题。从强化湖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顶层设计、完善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湖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创意农业融资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农业业态,将创意产业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要素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但是相对于世界各国创意农业的资金有效支撑和配给机制而言,中国创意农业亦正经历着一个发展的瓶颈,中国创意农业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意农业政策不够明确、农业创新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农业融资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的创意农业融资机制问题引发的创意农业资金不能有效供给的问题,笔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系统动态和微观宏观两种角度分析其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曹明 《生产力研究》2008,(10):30-32
农业税制是古老中国的最典型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那么这种税制被废除是否意味着某种全新的开端?传统社会中一直是从农村收税支持城市,现在宣布城市反补农业,这是否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对象的根本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治理方式的改变?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向哪里改变,这是需要仔细探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