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鸣  田野  陈全 《会计研究》2012,(5):77-85,94
本文基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师变更问题这一动态视角考察了制度环境对外部审计治理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首先,在制度环境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上市公司频繁更换审计师的现象更严重;其次,在制度环境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上市公司更可能发生审计师升级变更,表明其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第三,在制度环境发展较差的地区,由于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较低,继任审计师为了获得审计客户更容易发生变通审计意见的行为,说明审计师难以发挥其外部治理的功能进而弥补制度环境的缺陷。本文的研究发现说明制度环境同时影响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两方面的行为表现,并支持了制度环境与外部审计治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线上销售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消费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线上销售对审计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线上销售程度越高,审计师审计调整的幅度越小;审计调整程度的降低主要为向下审计调整程度的下降,而向上审计调整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同时,审计师对线上销售程度较高的客户公司也降低了审计收费。进一步研究发现,线上销售比例较高的客户公司,其审计前盈余质量和审计后盈余质量都显著更高;Wind线上销售数据的披露放大了线上销售对于审计调整的降低效应。此外,线上销售降低审计调整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经验或具有职业怀疑特征的审计师所审计项目之中,以及内部治理较好的客户公司之中。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理解线上销售对资本市场信息环境以及审计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娟  杨超  李梦瑶  张军 《审计研究》2023,(3):112-122
成本费用粘性影响企业生存发展,而目前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大多探讨其前置影响因素,对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关注较少。以2012-2021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检验成本费用粘性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成本费用粘性显著增加了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收费,并且增强了审计师的谨慎性,审计师更加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经过更换样本检验、自变量滞后一期检验、工具变量检验以及Heckman两阶段检验,结果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行业竞争程度和较低的内部控制质量,增强了成本费用粘性与审计师行为之间的显著关系。研究结论拓展了成本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文献,填补了成本费用粘性与审计师行为关系的研究空缺,对审计监管部门规范引导审计市场发展、上市公司完善成本管理以及审计师优化审计程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企业研发操纵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其他企业相比,审计师对研发操纵企业收取的审计费用更低。进一步地,机制检验表明,研发操纵企业的审计风险较高,但审计师不仅未提高审计努力程度,还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这一表象影响降低了审计费用。基于信息操纵的“组合拳”检验表明,研发操纵企业的年报语调更积极,且这种积极语调加强了研发操纵对审计费用的负向关系。基于行业专长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对研发操纵企业收取的审计费用更高,说明行业专长有助于提高审计师识别研发操纵的能力。研究丰富了研发操纵和审计定价的相关文献,为掌握研发操纵规律、优化对研发信息的审计监督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审计师变更可能是新任审计师实施低价揽客竞争策略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结果。借助可观察的审计费用,本文对审计师变更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审计师变更过程中新任审计师大多实施了低价揽客策略。但同时,还发现了一种特例,即大规模审计师变更为小规模审计师的情况中,新任的小规模审计师不仅没有像正常竞聘那样降低审计收费,反而获取了更高的审计收费,这表明大规模审计师变更为小规模审计师的情况更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此前研究主要关注历史信息与审计师决策,本文考察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与审计定价显著负相关。机制检验发现,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能传递企业未来持续经营信号,降低审计师所感知的持续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定价。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年报披露语调更积极、披露未来经营计划内容更丰富时,二者负向关系更显著;且这种负向关系仅在企业未来盈余反应系数更高和分析师关注更多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较低和忙碌程度更高的样本中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年报前瞻性文本信息披露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概率。本文为理解审计师决策依据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并为现有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作出增量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影响制度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强制轮换制度总体上没有显著提高审计质量,其原因一是强制轮换制度执行中存在规避行为,导致审计师变更频繁和过渡审计师的出现,其对应审计质量较低;二是强制轮换制度实施后,新任审计师的平均专业胜任能力下降,导致审计质量下降。而具有原客户审计经验的审计师在被强制轮换后重新审计该客户的审计质量较高,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整体下滑。本文的发现对进一步完善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康美药业、康得新等为代表的“存贷双高”企业股债双雷现象频发,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震动,如何从信息中介的视角识别“存贷双高”异象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具有“存贷双高”特征的企业更容易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表明审计师能够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其内在机制是审计师识别到“存贷双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高,从而提高了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从调节效应看,提高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缓释“存贷双高”异象的审计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审计师能准确识别“存贷双高”程度、区分“存贷双高”类型等,并选择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来降低自身风险。研究对于理解审计师在降低“存贷双高”风险方面的信息中介作用、丰富审计意见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提前防范市场风险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向前五名供应商、客户采销额占年度采销总额比例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是否会影响其盈余管理程度,以及由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决定的那部分预期盈余管理是否会影响外部审计师的决策。研究发现,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的经验证据表明,由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决定的预期盈余管理显著影响了审计师关于审计意见、审计收费的决策。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师决策的影响机理和作用途径,为投资者、监管层和审计师从企业供应链关系的角度理解其财务会计行为的发生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针对会计信息质量、审计师行为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发现,公司债务风险越高,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然而,审计费用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审计投入的增加,也可能是审计师收取客户公司的债务风险溢价。由于缺少审计投入的数据,已有研究无法回答审计师是否收取客户公司债务风险溢价的问题。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我国独到的审计工时数据,就此展开相关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审计投入之后,客户债务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表明审计师收取了客户公司的债务风险溢价。进一步研究表明,审计师对财务状况较差和治理较差的公司以及非国有企业收取更高的债务风险溢价,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债务风险溢价高于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1.
客户相对规模、非诉讼成本与审计意见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研究,我们发现,相对较小的客户(相对于其审计师事务所的其他客户)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高。审计师事务所对小客户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倾向性,可能与诉讼成本和非诉讼成本的权衡有关。给定会计准则的偏离事项,审计师对大客户出具审计意见,预期的非诉讼成本(如果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高于预期的诉讼成本(如果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理性的审计师倾向于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师对小客户出具审计意见,预期的非诉讼成本(如果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低于预期的诉讼成本(如果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理性的审计师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诉讼成本和非诉讼成本的权衡,导致相对较小的客户更容易招致审计师的不利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巴黎协定》签署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碳风险对非标审计意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的碳风险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机制检验表明,在环境规制下,企业在碳风险压力下主动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并提升了ESG表现,审计师则降低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审计师行业专长程度对企业碳风险的环境审计结果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在区分企业规模、内部控制质量时,碳风险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影响也表现出异质性。本文将碳风险与非标审计意见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为发挥环境审计作用约束碳排放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也对于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年至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审计行业专长的视角分析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行业专长对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水平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当审计师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时,相对于非行业专长事务所而言,行业专长事务所更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业专长事务所对于客户的正、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方市场仅能观察到事务所变更不同的是,中国资本市场还同时提供了审计师变更的佐证。基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资产专有理论,从审计师和事务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审计师/事务所变更行为,并结合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进一步分析这种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文章通过对比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并带走客户的公司与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没有带走客户的公司后,发现在审计师跳槽之前,公司的盈余管理越强,越会跟随审计师到新的事务所,表明客户资源的控制权归审计师而非事务所所有。并且,我们还发现,这类公司在审计师变更前的审计质量更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审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现有成果,并对于规范审计师行为和提高审计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寻租企业为隐藏违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有动机通过俘获外部审计师,弱化审计监督机制,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本文以2007-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寻租影响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寻租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购买审计意见;寻租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续聘现任审计师实现审计意见购买.从影响机制看,寻租企业操纵盈余的程度越高,则购买审计意见的意愿越强烈;寻租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审计费用的方式购买审计意见.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企业层面、市场层面,还是在地区法治层面,寻租企业所处环境的治理体系与监督机制越严格,则对于清洁审计意见的购买动机越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强化审计市场监管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客户重要性是否影响审计师独立性,是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集团客户重要性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发现集团客户经济依赖性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这种现象对于小规模事务所而言尤为严重。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2007年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事务所民事诉讼风险加强等制度环境变化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制度环境改善之后,审计师执业总体上变得更加谨慎,大规模事务所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1—2012年93家因虚假陈述被证监会惩戒的公司和39家审计师被同时惩戒的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Bivariate probit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模型对审计意见和审计师惩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反而越易受到惩戒,且惩戒程度也越高的悖论,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审计意见变通所导致。监管部门有效发现了审计意见变通行为,因此审计师仅出具非标意见不足以保护自身,只有有效披露公司的重大错报,出具正确恰当的审计意见才可以远离惩戒。本文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审计师惩戒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为监管机构出台更加有效的审计监管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独立审计鉴证与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越多,年报被实施问询的概率越高。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对交易所问询内容的影响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组和正向异常审计费用组,审计师披露的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为交易所监管提供风险提示线索;当被监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为交易所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线索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验证了审计师与交易所监管部门之间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存在互补关系,两者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更大的协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审计师流动的视角考察审计师对客户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动态影响。基于1998-2012年中国发生的47起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事件,我们发现,合并前,相对于相同审计师群审计的两家客户的应计利润可比性,不同审计师群审计的两家客户的应计利润可比性更差;而合并后,不同审计师群审计的两家客户的财务报告可比性显著提高。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合并后,相对于两家新客户的应计利润可比性,不同审计师群审计的两家老客户的应计利润可比性更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流动导致的审计风格转变是影响财务报告可比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其影响程度在老客户与新客户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审计意见购买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但以往研究多以单个上市公司为对象来研究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意见购买,且国内外的经验研究一直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考虑到在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集团是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本文以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发现审计师对集团内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导致集团内多家上市公司变更该事务所的审计业务;企业集团通过变更事务所能够实现审计意见改善。此外,变更对象不同,变更后果也不同,首次审计该集团业务的审计师更容易屈服于集团,更容易被收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