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源租金与基于产权的渔业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共有财产资源,渔业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两大特征,导致渔业资源利用出现短期化行为,增加了渔业管理的难度.本论文在分析渔业资源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从渔业资源的产权形态和资源租金的角度,对基于产权的渔业管理制度进行了经济学理性思考,充分论证了基于产权的渔业管理制度是实现渔业经济绩效提高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渔业资源的有效保护,但共有财产悲剧往往导致渔业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本文认为,建立以个别可转让配额为基础的渔业产权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就渔业产权制度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总可捕捞量的确定,渔业产权主体的选择,渔业产权的有效时限,渔业产权的有效流转机制,防止渔业产业过度集中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发展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公地悲剧”理论解释渔业资源产权对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分析渔民在资源争夺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休闲渔业旅游者处于较难转变的处境.海洋牧场不仅解决资源稀缺问题,同时间接赋予渔业资源产权,缓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并且通过实现渔民与休闲渔业旅游者从“对立”到“合作”的关系转变,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渔业产权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渔业资源从一度被称之为"不可枯竭"的资源变为日趋稀缺的资源.如何分配准入权或其它权利,也就成为渔业管理者无法回避的一个中心问题.不同国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渔业产权,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视为最有效率的安排之一.本文介绍了渔业产权的基本理念、类型及其特征,并指出确保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基于产权的渔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渔业资源产权化管理中的预警原则,对预警原则在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化管理中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刍议,最后提出了渔业资源产权化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文论述了海洋生物资源是典型的“公地资源”.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管理制度是解决当前海洋渔业资源面临问题的必要措施.笔者认为,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渔业资源产权制度、利用渔业资源的准入制度和渔业合作机制.明确渔业资源的产权定位;摒弃自由捕捞的传统观念,建立利用渔业资源的准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区域渔业合作机制,变非理性博弈为合作共赢.这些制度和措施是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公地悲剧”和资源衰退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渔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的渔业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渔民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改革现行的渔业管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现代渔业管理制度改革在维护渔民权益、促进公平发展、创新管理制度三方面应有所突破,坚持理论先行、有序推进、综合实施的原则,围绕发展和公平二大主题,以健全渔民权利制度为基础,全面推进渔业经营体制和渔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渔业权以及实施渔业资源的产权化管理不仅是推进现代渔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实现渔区公平、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西藏渔业资源保护及其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保护渔业资源和发展高效渔业已成为必然。西藏地处世界屋脊,特殊而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而又脆弱的渔业资源,如何正确处理好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成为西藏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西藏渔业资源及其保护和利用现状,评述了当前西藏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渔业资源视角下中国沿海休闲渔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沿海休闲渔业在经历了资源开发、市场增长、基础设施改善、产业链复合化、目的地示范化等综合性建设后,其发展或将面临渔业资源的制约。通过对传统渔业、海水养殖、增殖放流与休闲渔业迚行相关性分析与检验,迚而验证了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乊间确实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以渔业资源供给为视角划分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即自然供给、传统养殖与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幵对三类发展模式特点迚行归纳。相比而言,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在渔业资源供给、休闲渔业体验性表现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是我国沿海休闲渔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直接成因是因三大双边渔业协定的签订实施而导致的传统渔场压缩,但其共同的原因则是技术进步、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所引起的渔业资源衰竭,而造成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的深层原因则是海洋渔业资源的共有财产特性及海洋渔业的自由准人机制,其核心是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本文阐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和意义,并就碳排放权交易中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中国林业的影响等重要问题在我国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是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农户行为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和模型,测定和预测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变动水平与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碳排放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持续增长,由于各因素变化率VAR检测值的分化,未来农业碳排放增长率表现为进一步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碳交易机制和双积分政策均为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碳市场覆盖面不够大、积分市场违规处罚力度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扩大减排效果,本文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政府的减排法案“零排放汽车”和“总量控制与交易”的成功经验,研究了加州本土企业特斯拉的碳交易案例,对比了国内外碳减排机制的差异,最终从双积分政策转化和碳市场建设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国内减排机制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能源消费视角下农村土地整理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弥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的不足,提供农村地区节能减排的合理方向和对策建议,以湖北省天门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工程预算表出发,估算该项目在能源消费视角下的CO2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为6.98×103 t,水泥和火电是最主要的碳源;农田水利单位工程量的CO2排放量最高,为4.26 t/100 m3,各类土地整理工程的CO2排放强度与主要材料的CO2排放系数、工程定额标准有关;土地整理CO2排放量大小与研究的系统边界和活动水平有关.因此农村土地整理能源消费CO2排放应受到重视,可从科学编制土地整理工程预算、优化土地整理方案,以及加强水泥、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清洁生产等方面为农村能源消费碳减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测算了2004-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同时构建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沙市工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分析后发现,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中,能耗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深,能源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小。在此基础上,设置了8种预测情景,分析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2016-2025年的碳排放趋势。经对比分析发现情景8为最优情景,碳排放量最少。在此情景下,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都保持低速增长;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后两者数值均为负数,说明它们抑制了碳排放的增长;它们高速降低,都会大幅降低碳排放。因此,降低长沙市工业能耗碳排放的路径是:继续降低能耗强度,改善能源结构,适当控制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的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随机形式的环境影响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回归分析的STIRPAT模型方法。研究结果:测算1997—2007年分省碳排放量,分析1997—2007年碳排放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研究结论: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扩张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体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起到抑制或缓解碳排放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钱燕  陆萍 《中国林业经济》2020,(3):121-123,127
对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进行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发现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以Y公司为案例,提出了分别确认交易性碳排放权和自用性碳排放权,免费配额确认为政府补助,实际排放时即确认负债,出售配额所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完善信息披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明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为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研究方法: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农地流转面积扩大会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2)农业化学化水平在农地流转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地流转主要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化水平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地流转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遮掩效应(削弱作用),农地流转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降低其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量效应。研究结论: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通过加快农地流转、提升农业化学物资使用效率、推动清洁型农业机械应用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量效应。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协整检验分析不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和GDP的长期稳定关系,提出了基于协整检验的碳排放脱钩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考虑了地区差异,通过建立差异评价指标形成脱钩影响因子。利用新建评价系统对2000~2008中国各省份碳排放和GDP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考虑了人口密度、能源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森林覆盖面积,相较于传统的脱钩指标,部分省份的评价结果产生了差异,新建评价系统的分析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系统地反映了碳排放和GDP的脱钩关系,为评价不同地区的减排工作提供了有效地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