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委托-代理理论及国有土地产权分级授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土地利益博弈影响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条件下,探讨中国国有土地产权管理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国有土地产权管理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在关联,提出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指导中国国有土地产权管理.研究结论:中国国有土地产权分级授权管理能从根本上理顺土地产权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产权归属有着不同的规定。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土地资源的私有制,允许土地资源财产权的依法转让。但是中国宪法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另外,《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国家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正是产权归属的不同,导致了会计核算的差异,笔者试分析IAS和CAS会计核算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土地督察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是否有效及效果大小,为进一步完善土地督察的维护国有土地收益效果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督察的确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有显著影响,土地例行督察覆盖度每提高1%,每省每年约能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为1604亿元;土地专项督察效果尚不明显,但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具有正向效应。(2)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2008和2009年分别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710.14亿元和2202.82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实际土地收益的7%和13%;两年合计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2912.96亿元,约占期间全国实际土地收益的11%。(3)土地例行督察的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效果要显著好于土地专项督察的效果,这可能与两项督察的业务目标和特点不同有关。研究结论: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有效减少了国有土地收益流失,今后应继续强化土地督察对土地出让收支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开展针对违规减免和欠征土地出让收入问题的专项督察,以进一步维护国有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文献涉及土地产权三维界定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构性把握,梳理研究脉络与趋势,以期为土地产权三维界定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基础、界定起点和界定方案看,国内外学界对土地产权三维界定大致存在三条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分离原理的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区分原理的技术路线和基于三维地籍原理的技术路线,分别反映了法学和地籍学对土地产权形态和产权客体进行三维界定的技术方案。研究结论:未来应将土地产权形态与产权客体三维界定统一起来,厘清其内在逻辑与生成路径,深化三维土地产权客体特定化实现机制、国家公权力植入三维土地产权实现机制和三维土地产权排他性支配机制研究,加快构建三维土地产权范式。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揭示了目前集体土地产权没有得到平等保护的四种表现以及集体土地产权残缺对集体经济和农民利益的损害,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思想根源。研究发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产权不平等表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集体土地没有处分权,不能在集体土地上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物权,农户对集体所有的宅基地没有完整的用益物权。出现这种状况的思想根源是:否定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能,使所有权人有权在集体土地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才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而在我国城市土地国家所有这个基本制度特定前提下,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及产权代表问题,更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兴趣,并提出多种观点。当前土地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使得从理论到立法实践进一步明确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及产权代表的问题,愈益迫切。谨将十几年来有限所见的若干观点作一述评,以供参考。1985年曾有论文“设想,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全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立法护形式,将土地处置权委托给中央的土地管理机构。……重要的是这个机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管理机制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的管理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滋生土地违法使用甚至于"土地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对现行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管理要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行管理制度的缺失,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考察城镇国有土地制度如何影响微观城镇用地主体的土地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城镇经济发展。研究方法:基于一个发展的两时期投资决策模型进行理论探究。研究结果:(1)具有“稳定性制度预期”的城镇国有土地制度能吸引微观城镇用地主体的土地投资,进而促进城镇经济发展;(2)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随着城镇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残缺的城镇国有土地制度将导致微观城镇用地主体对其土地投资的“后悔效应”, 进而对城镇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结论:以城镇国有土地市场化改革为指向,完善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制度对吸引城镇土地投资存在直接且积极的心理预期影响,也将有利于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对历史遗留的城市老城区私房用地使用权定性和转让等管理制度创新进行探讨,为完善国有土地地籍管理制度,保障私房用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健全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出建议。研究方法:基层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确定的复杂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性质确定和地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初步性建议。研究结论:应加紧出台城市老城区私房用地使用权专项法规制度,推进登记发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国有土地产权中央与地方分享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国有土地产权历史演变、建国后与现在的权属概况.单一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在管理上和资本化中的不相适应状况.提出国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刍议。  相似文献   

11.
战后乡镇自治运动中的保甲制度--以嘉兴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焕鹏 《中国农史》2004,23(3):96-104
本文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分析了战后保甲制度在嘉兴地区的运作情况。在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保甲机构在战后保甲运作过程中的变动,保民大会在战后的具体运作,以及保干事和保长在保甲运作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战后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自治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分析了转移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快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辽西走廊地区传统农业存在着经济效益低,环境问题严重等问题;通过对该地区开发葡萄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分析,认为葡萄种植业是辽西走廊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效益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出了酒葡萄栽培—加工—销售与鲜食葡萄栽培—贮运—销售两种开发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了解河北省衡水市农户土地转出的意愿状况,分析影响农户土地资源转出意愿的关键因素,并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构建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奠定理论基础,促进衡水市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方法]文章结合调研情况,对样本区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分析研究,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土地使用权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影响衡水市土地流转的关键性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户主年龄、从事职业和文化程度、农户家庭非农收入以及农户家庭兼业人数等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数值分别为0. 018、0. 000、0. 010、0. 000、0. 028,而农户家庭农用机械数量则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数值为0. 033。此外农户社会保障程度和农户对政府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结论]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包括家庭非农收入、户主年龄和职业;另外,户主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非农收入、家庭兼业人数和农用机械数量均是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聂华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403-405,411
分析了用基尼系数评价森林资源分布的几点缺陷,运用3种统计方法建立森林分布量化评价指标,对中国6次资源清查期间的森林分布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森林覆盖率与森林分布反方向演进的规律;建议在强调森林资源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重视地域上的均衡分布,更充分地发挥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加强国土资源资产管理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文章对国土资源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手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矿产资源资产和产权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把矿产资源资产的产权分为所有权和使用权 ,由所有权产生的资产是自然资源价值 ;由使用权产生的资产是投资形成的价值。同时提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行使要考虑五项国家目标 ,不能单纯考虑经济目标 ;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有矿地地租、矿权金等 6种形式。矿产资源使用权资产的主体是企业 ,由国家投资形成的使用权资产 ,应当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  相似文献   

19.
通榆县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榆县是吉林省西部盐碱化最严重的典型县之一;干旱气候条件下该区土地盐碱化主要是自然因子及一些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改良盐碱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06,25(2):78-89
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宁夏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而且灌溉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59%,是黄河上游区域最高的省份。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有小麦、水稻、山药、粟、大麦、高粱、豌豆等,占全部农作物耕种面积的82.8%,总产量的93.8%。农村地权分配极不平衡,80%以上的农民耕地不足。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佃农和地主不仅在土地上发生关系,而且在借贷方面也发生密切的关系。是宁夏农村租佃关系的一大特点。民国时期宁夏有着比较好的农村市场体系,因其生产皮毛、食盐、药材等,形成了许多专业市场。由于地权和租佃关系恶化,政府对农民实行强制性掠夺和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因此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导致了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复苏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