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时期是心理与品德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家庭关怀与教育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诉求得不到满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县域经济落后消极影响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缺位、盲点与低俗文化影响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和心理出现偏颇;同辈群体影响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认知缺陷传染;社会忽视与职能部门资源整合不足导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进展较慢。为此,实现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关爱联动,优化乡村文化环境,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权益工作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职能部门间密切配合,形成协调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联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品德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品质品德、人格心智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文涛 《经济论坛》2014,(4):130-131,136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与父母分离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在其成长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以湖南省衡阳县160名留守儿童为样本,对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探讨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所在家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回应社会变迁的冲击,并在留守儿童学龄前和学龄期的生命历程中,分别作出"重生活抚育、轻社会抚育"和"双系生活抚育,单系社会抚育"的策略。留守儿童家庭抚育的决策时机不仅与留守儿童个体生命历程的"标准时间表"保持一致,而且其决策过程和时机往往依托留守儿童与他人构成的关系网络和抚育资源,来回应社会历史力量的冲击。社会历史力量型塑下的留守儿童亦根据所处情境建构着自身的生命轨迹,并在"恰当时间"扮演社会期望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依法履行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实施教育公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举家进城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随之凸显的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站在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角度来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首先从规模、生活环境等方面介绍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进行描述,最后深入分析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环境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创造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造就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从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寻求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让留守儿童的守望不再是对幸福的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牡丹江市外出打工的城乡居民越来越多,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出打工者占据一定的比例。我们把因父母都在外务工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导致自己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对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与同伴的交往是否和谐,以及自我评价是否准确客观等等,牡丹江团市委组织了专项调查,力求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该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琳 《经济研究导刊》2014,(30):312-314
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条款对留守儿童实施有效保护,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又缺乏针对性。在法律的保护体系和力度上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通过对中国基本情况和比较法的研究,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占彩 《经济论坛》2007,(9):131-132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段,也被称为"留守生".他们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现阶段主要指由于农民工夫妻双方或单方进城务工后,留守在农村得不到正常家庭结构抚养和教育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他们远离父母,一年之中难以得到基本的亲情,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这对"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民工较低的收入和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使得他们难以将子女接入城市共同生活。在农民工大量流动的同时,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因为缺少监护,他们面临着心理、教育、生活安全、健康等众多问题。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保护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当首先从完善法律入手,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从人力资源的视角进行研究。主要利用现有研究中的相关资料和大连市妇联2010年对大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从留守儿童现象对于外出务工父母人力资本的影响和对留守儿童自身人力资本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行为及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推动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加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家庭功能的缺失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如缺乏正确疏导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让儿童随父母到打工城市生活和吸引父母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现实情况下这两种模式的实现有较大难度,而母亲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在中心城市远郊区既易实现又能使儿童至少拥有母亲的关怀,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婉琳  张庆  黄炜 《经济学报》2024,(2):447-488
本文主要考察校园微观环境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本文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调查数据,选取符合随机分班原则的学校样本,有效缓解了文献中普遍面临的内生性问题,从学习成绩、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刻画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更进一步,通过考察教师特征与同伴质量这两个维度的校园环境特征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教师层面,女性班主任及班主任为优秀教师可显著提高留守儿童学业表现,教师学历和教龄对留守儿童无显著影响;(2)班级同学层面,问题儿童比例增加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有显著的负面影响;(3)进一步的考察发现,教师和同伴特征会通过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工作投入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本文的研究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短期内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求学环境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0)
改善农村留守妇女当下生存困境,有必要将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和社区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的教育职能与社会治理职能,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能给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因此,要把握住农村优势,要对留守妇女赋权增能,使农村留守妇女充分参与到社区教育的规划、实施中来,和社区教育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平  崔永鸿 《经济论坛》2007,(16):134-136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教养方式——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寄宿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同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道德的成长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成长问题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心理不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道德教育机制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需要完善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完善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的责任,创造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敏  胡澜  谢玉先  刘星  米岚  廖科 《经济师》2012,(1):60-61
为了了解四川省凉山州彝区留守儿童现状,本研究在凉山州西昌市随机选取大箐乡、洛古坡乡、安哈镇、四合乡、荞地乡5个彝族乡镇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共入户调查居民228户,了解凉山彝区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监护方式、生活情况、教育状况、心理状况和学校对他们关注度。得出着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农民就业本地化,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要充分重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彝区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使他们尽量避免父辈们的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关注现实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须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变化的趋势,须从儿童心理科学的方面探究"留守儿童"较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客观地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长期性,而且还具有遗传性、扩展性。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精神、家庭文化等文明发展,还依赖心理科学及教育的发展及富有实效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