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测定居民住房负担和价格可支付能力,既是开展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住房市场风险的基础工作。对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研究的重点,需要对其定义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与把握,选择合适和科学的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就国际上研究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最主要四种方法:传统的住房支出收入比法、考虑适当住房标准的住房支出收入比法、剩余收入法以及复合测度法等做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需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住房政策,为此要对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房价收入比"指标,用上海市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修正使用,以计算结果作为制定差别化住房政策的标准,建立起长效、稳定的住房经济调控政策与住房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的梯度住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虽然住宅价格是由住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但从长期来看,住宅价格应该与城市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评价住房支付能力的指标有房价收入比(PIR)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房价收入比用于判读住房价格是否合理,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能够反映家庭购买住房的还贷能力.论文通过计算2004年我国34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了城市排序.参照国外相关指标的评价标准,论文采用Pareto累计图的评价方法,得出了我国当前房价收入比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的分布区间.论文的研究成果既可作为政府调控城市住宅市场发展的依据,也可作为居民投资置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产业集聚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之间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已有所改观,但在房价收入比方面地区差异依然较为明显,东中部地区居民面临的住房压力较大;产业集聚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产业集聚初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和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当产业集聚达到临界值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和产业集聚的二次项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产业集聚开始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起反作用。此外,人口密度、就业人员工资、环境污染情况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而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5.
郭玉坤 《城市问题》2011,(12):92-97
由于住房政策的转变以及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化,澳大利亚同我国一样正经历着严峻的住房负担能力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澳大利亚住房负担问题的概念、产生的背景、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澳大利亚住房负担能力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住房负担能力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一是研究方法的借鉴,二是研究领域的扩展,三是应给予住房供给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我国房价高企,住房负担日益加重,不同地区居民购房能力差异较大等问题,分析了现有居民住房购买力测算方法,将住房价格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区域发展水平、住房市场的供应结构、信贷水平等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测算思路和方法,并以我国35个大城市为例,对2009年城市居民住房购买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不同地区城市居民的住房购买能力的比较,分析城市居民购房能力的区域不均衡性问题,为制定相关住房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10个城市的中房指数推算各城市2000年-2008年期间的房价,利用国家城调队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计算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月供收入比,提出月供消费结余作为辅助判断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结果发现所有样本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较高,其中南京、武汉、深圳、成都和重庆五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比其他5个城市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动态房价收入比-判断中国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好住房保障问题,使每个居民的基本住房需要都得到保证,首先要对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有科学的判断依据。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来指导我们合情合理地判断居民的住房困难程度。具体来说,在什么情况下,可认定为对合理的基本住房消费存在支付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可认定为丧失了对合理住房消费的支付能力。显然,只有对合理住房消费有支付能力困难的家庭政府才有必要实施援助。但对于如何测定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困难程度,现有的理论还有很多局限性。本文提出的“动态房价收入比”可以帮助有关住房政策决策者扩展思路,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制定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剩余收入法"的北京市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一直是我国住房政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测度一直是理论和实证的难点,特别是家庭收入差异以及住房质量差距的加剧又增加了住房可支付能力测定的难度.应用新的"剩余收入法"通过一个家庭购买一个"基准住房"总价格,并根据信贷政策测算了基本住房所需的融资成本,再测算基本的非住房消费,得到最低预算收入,并和真实收入比较来评估北京市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还比较了已购房改公房家庭和首次购房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北京不同收入群体住房可支付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低收入家庭存在购买能力不足,拥有房改公房能提高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对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作用很小.提出发展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空间上,居民所负担的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通常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单纯考虑"住房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不能全面衡量居住区位选择所引致的成本.为了更全面和精细地评价居民对于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的综合支付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住房与交通综...  相似文献   

11.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是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住房消费收入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采用统计分组法与倒推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识别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得出我国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应涵盖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保障住房覆盖率为40%.对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应采用租金补贴方式;对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可采用租金补贴也可采用购房补贴方式,具体可由被保障对象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住房保障对象经历了从中低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的演变.但对低收入家庭的不同理解导致政策实施中住房保障面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巨大反差,如何界定住房保障对象成为一个难题.作为住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家庭,其界定依据是住房支付能力,而测度住房支付能力的关键是家庭月住房消费收入与目标住房所需月还款额.由此,构建基于收入增长的住房支付能力模型,并借助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测度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从而从消费者需求角度界定了我国住房保障对象.  相似文献   

13.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2005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只有6.77,并不是很高,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2005年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最高收入户只有2.45,前者是后者的9.3倍,大大超过国际同等差距。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  相似文献   

14.
在合理确定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基础上,界定不同层次保障对象所依据的收入标准与收入的核准,是住房保障制度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准确界定“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涵义,需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作进一步的细分。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居民住房购买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西安市居民住房购买力过低的现状,通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进行房价收入比计算,指出必须在西安市引入住房按揭信贷机制,并具体分析了采取不同按揭首付款、还款期限及利率时居民的住房支出,最后结合国际标准,制定了符合西安市的可承受住房支出比。  相似文献   

16.
居民住房消费能力是其住房消费加上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性支出后的余额。将之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比较,占城镇总户数40%的中等偏下收入及以下收入户不具有经济适用住房的购买能力。建议调整住房供应政策,经济适用房住房只租不售,面向中等偏下收入户、低收入户;鼓励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租赁或购买社会上的房改房、二手房、商品房。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建造面积与标准,使之适应中等偏下、低收入户的住房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住房保障收入线的划定是住房保障准入机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此,我国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以黄石、北京和杭州三市为例,分析了我国目前划定方式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应从国家供给能力角度而非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角度来考虑收入线划分方式,以此控制保障房的供需平衡是当前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的重要方式,也是更好落实住房保障制度的较好方式。最后,基于统计分组法,提出在确定政府供房能力限制的情况下划定收入线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时间偏好内生化角度研究居民住房需求随年龄波动的微观机制,理论模型表明:即使没有其他外生冲击,年龄的变化也会引起居民住房需求的内生波动。具体来看,居民住房需求随年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波动趋势;进一步地,利用中国家庭住户收入项目调查数据(CHIPS)对理论模型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该结论在修正样本选择性偏误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因此在长期中必须注意居民住房需求波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住房保障制度与住房市场化进程和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住房保障水平与居民解决住房困难能力不相适应。为此,上海市将进一步拓展住房保障领域,建立完善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对最低收入、低收入、中低收入的不同层次的困难家庭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消费函数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具体情况,在对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函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房价收入比"、"储蓄房价比"两个指标,并使用"储蓄房价比"这一指标优化了模型,得到了较为简约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模型。由最终模型知安徽省镇居民住房消费是缺乏弹性的,主要原因是住房消费可以选择的代替品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