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都市圈的形成可以带来分工与资源重组效应、要素的聚集与扩散效应、分享效应以及新型的竞争与合作效应等。在南京都市圈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南京商圈也已初步出现。在南京商圈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商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应是商业专业化的形态结构、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技术结构动态组合的过程,南京及周边城市地区要互动调整自已的商业布局、业态与技术结构,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竞争战略,形成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京都市商圈及其空间体系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商圈在地理空间结构中存在多重中心、产销及买卖行为的互动频繁和稳定并引发商业集聚的性质。据此,“南京都市商圈”应是支撑“南京都市圈”经济的商业体系的运行空间。由于长三角洲梯度发展格局,南京都市商圈在当今和未来呈现偏心圆结构,具有进一步西扩的空间。但目前存在整体结构脆弱、核心区域空间构不均衡、社区商圈体系与功能不全等问题。应对其商圈空间体系进行科学布局,形成圈内流通产业较大规模的空间集聚,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共同体,增强圈内空间中商业服务的引力和扩张力。  相似文献   

3.
解放碑商圈初步形成了重庆品牌集聚区和消费地,但由于地区对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缺乏品牌入驻的有效载体、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等,各大商场品牌经营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品牌业态发展需进一步引导,品牌在西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弱于成都地区.政府应强化对商贸业的引导,把商业的总部经济、高端零售业作为解放碑商圈未来招商引资和发展的重点,加强管理,适当调整,逐步淘汰与CBD核心商业不相匹配的商业业态形象.  相似文献   

4.
零售商业业态多元化是市场放开、市场竞争激烈化的必然结果。我国零售商业流通领域目前已呈现多种业态互相并存、互相竞争、互相配合的新格局。超市、便利店、仓储式超市等多种新型商业业态成为流通领域新的亮点。在这一格局下,科学合理地选择零售业态以赢得竞争优势显得十分迫切。业态选择应该转变观念,实行业态多元化;业态布局科学合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互相配合;多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零售业态的变革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售商业业态多元化是市场放开、市场竞争激烈化的必然结果。我国零售商业流通领域目前已呈现多种业态互相并存、互相竞争、互相配合的新格局。超市、便利店、仓储式超市等多种新型商业业态成为流通领域新的亮点,在这一格局下,科学合理地选择零售业态以赢得竞争优势显得十分迫切。业态选择应该转变观念,实行业态多元化;业态布局科学合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互相配合;多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非商圈居民区的商业化水平反映了居民区的便民状况,本文根据非商圈居民区的商业环境特点,结合居民区零售业的行业和业态的特点以及布局,以便民为目的按照居民区的新旧提出了区域内零售业联合宣传的广告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地铁商业的发展给城市商业企业、城市商圈以及商圈体系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层次和长久的。地铁对商业企业主要是从经营品种和业态产生影响,而对城市商圈则是从集聚和辐射两方面产生影响,商圈体系则是从整体和结构产生影响。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发展地铁商业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为WTO成员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第六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作为这个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建设南京都市圈既是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都市圈内各城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内需的战略选择。为了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之间互相推动、互相支持、互相竞争、互相合作的互动协调发展,2003年8月,来自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以及淮安等城市的市长与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南京财经大学召开的“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高层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同属长三角经济区,分别为培育型和成熟型都市圈。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选取2012、2015、2018年两都市圈内12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构建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两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合肥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与南京都市圈相比在经济发展、科教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有较大差距。推进两都市圈的产业合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进新型人才,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均有利于促进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是一个动态经济系统,必须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关于都市圈形成的四个基础性问题,进而提出都市圈的形成要素分析必须从都市圈形成的基础、动力、政府角色和利益协调四个方面入手。其中,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市场机制是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应在都市圈的制度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竞争与合作是都市圈内部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都市圈空间一体化的趋向日益明晰。都市圈内各城市自然禀赋的相近、文化资源的融合性、产业集聚性以及消费市场的集中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六大特征和三重圈层发展态势,呈现出市场导向带动政策支持、产业链拉长的新格局。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各城市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资源优化组合、产业集群升级,以提升整个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构建与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贸产业是维系一个城市经济运转的原动力之一,城市商圈是这个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吸收西方经典商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内部成长和时间三个维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以期对城市商圈布局和城市经营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的商圈布局既是城市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商圈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述国外商圈布局技术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商圈布局的现实提出了现代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并为城市商圈布局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石化产业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就石化产业来说,南京都市圈的各城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本文根据石化产业的行业分类首先分析了各城市石化产业的行业优势与劣势,认为南京市在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扬州市在中间品化工上具有优势,镇江市在医药化工上具有优势,安徽省的滁州、芜湖和马鞍山等三个城市仅仅在一些次要的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文章最后对南京都市圈化工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前沿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可能引致的经济后果,却并未重视为什么技术进步方向会发生转变并如何在不同国家实现跨国传递。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首先提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一般化测度方法,并构建生产与研发的两部门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揭示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数值关系。结果显示:短期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正向的水平效应,而其促进效果受两部门相对技术改进率和部门内技术进步增长率影响;长期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负向的增长效应。因此,调整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是政府引导技术进步方向的快捷手段,同时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及其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在新贸易理论领域,克鲁格曼首次将DS模型用于贸易理论分析,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来构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来研究,将垄断竞争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欧洲已经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的城市体系,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是决定欧洲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中国应通过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的城市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降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空间成本,进而促进城市体系的网络化;打造一批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优化城市体系的层次格局;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金融服务发达的中心城市;塑造城市间链网化分工体系,推动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城市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前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和重点发展轴线为基础,并结合未来空间上的可通达性和远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因素,未来重庆市原则上可以划分为"两圈两带"共四个经济区,即新都市发达经济圈、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或大渝西经济圈)、渝东南经济带和渝东北经济带.  相似文献   

19.
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以及"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的内涵发展对商务立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加快地方商务立法,完善商务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商务立法在内贸和外贸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对"十二五"时期上海商务立法发展的机遇与要求、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