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实践中税务争议数量增多且日益复杂化,纳税人权利救济成为保障税务部门公正执法的重要路径。然而,我国纳税人权利救济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纳税人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保障不充分。基于此,本文从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一是提出"清税前置"和"复议前置"规则下纳税人权利救济体系的维权阻碍及其成本,并基于"当事人主义"提出改革路径;二是基于审查范围和审查力度提出纳税人权利救济体系低效及其修正的逻辑机制;三是从审理机构设置与案件事实查明的难易程度等视角分析纳税人权利救济裁判结果的质量与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税务行政救济制度在对纳税人诉权的保护、举证责任、调解与和解、税务行政复议机构和税务行政诉讼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客观上阻碍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十三五"期间,结合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和即将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借鉴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保障和救济纳税人受到侵害的权利,以贯彻落实税法中的纳税人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3.
税收救济“双重前置”规则的法律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陈辉 《税务研究》2015,(3):78-82
立法者制定《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纳税人的司法救济权,"双重前置"规则只是防止纳税人滥用救济权利而设置的平衡机制。然而,实践中"双重前置"规则却破坏了立法者的根本目的,"清税前置"规则的存在将一部分纳税人排除在救济程序的大门之外,"复议前置"规则更是增加了纳税人的救济成本,成为其行使权利的阻碍。因此,有必要取消税务救济的"双重前置"规则,同时加强复议机构的中立性,改革其经费来源制度,以保障纳税人的救济权利,实现立法者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保障纳税人权利是税收法治的灵魂。目前我国在税收立法以及税务行政执法方面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还存在缺陷。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建立对权利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税收立法和税收权利的行政司法救济系统。  相似文献   

5.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六条及《复议法》有关规定,复议权是广大纳税人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也是纳税人解决与税务机关在纳税问题上发生争议。或对税务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有异议时的一种有效法律方式。然而,据笔者了解;现实中许多纳税人(尤其内地省份的纳税人)在碰到上述问题时,常习惯于找政府或税务部门领导申诉或求情解决,而不是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纳税人应怎样行使税务行政复议权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六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诚实推定权属于纳税人基本权利之一。诚实推定权隐含了纳税人的人格尊严,许多发达国家规定了这一权利,而目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并未明确此项权利,诚实推定权的入法可行性亟待探讨。可以以税收核定制度为切入点,站在纳税人权利保护立场,在行政法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证据法证明责任、税法基本原则、纳税人主义理念等方面对诚实推定权进行引入证成。只有理顺诚实推定权的价值位阶,在立法中对其明示,规范税务检查权和税收核定权,重塑税务检查的举证规则与证明标准,明确诚实推定权可诉性,给予纳税人自由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才能实现纳税人诚实推定权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相互协商程序作为国际税收争议解决的主要方式,它与国内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争议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对于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现行《税收征管法》没有明确相互协商程序与目前国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如果仅按照现有法律条文和规范性文件执行,则会出现各种衔接不顺畅的问题。因此,建议完善《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将相互协商程序定位为与行政复议并行的救济方式,如果纳税人对相互协商程序的结论不服,不必再经行政复议程序即可提起行政诉讼。此外,建议我国将暂停征税作为启动相互协商程序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税收行政复议在我国整个行政复议体系中具有特殊性,其在制度设计上要求更强的专业性,同时也更多地考虑保证税收收入及时入库的目的。但在相对人救济权利的保护上却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复议前置、启动复议程序前必须缴纳税款或者提供相应担保、查阅权的空设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相对人权利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刘晓伟 《税收征纳》2007,(10):16-18
2007年5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税务行政复议,是纳税人维权申请救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比税务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具有程序相对简单、救济耗用成本较低等优点,在解决税企税收争议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施行后,纳税人应关注哪些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现行《税收征管法》更多地强调了征税机关的征税权力,而较少关注纳税人权利,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对等的。从纳税人权利本位出发,《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应遵循征纳双方平等的理念,更加注重税法的公平价值,加强依法治税,保障纳税人的权利,构建一个完整的纳税人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宪法对纳税人的基本要求、公共行政理论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西方的税收理论和实践、为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基础地位、中国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认为纳税服务应该是税务机关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税务管理的目标是规范纳税人行为,提高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的程度。本文介绍了税务遵从实践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并针对我国税务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科学认识我国目前的征管现状,构建以提高税收遵从为导向的税务管理体系;以提高税收遵从为目标指导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提倡"合作遵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以税收遵从为指导解决征管资源有限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创建基于行为博弈的税收遵从均衡模型,将处于相同税收境况的纳税人视为一个群体,则个体纳税人选择税收遵从策略从纳税人群体角度来看就是以一定的概率选择该种策略。面对正常税务检查与严格税务检查并存的环境,纳税人税收遵从博弈稳定均衡策略形成不但取决于税制的特性,而且依赖于其他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决策。依据税收遵从博弈均衡的形成机理,提出建立我国税收遵从激励监督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事业不断发展,但与之相关的慈善捐赠税收政策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梳理我国慈善捐赠相关税收政策法规发现,我国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体系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体系,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从全局考虑,统筹规划各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各税种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征管共同作用,充分保障捐赠者和受赠者权益,从而更好促进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纳税评估对纳税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纳税人必须承担的单方面义务,却并未规定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本文介绍了国外纳税约谈制度中的纳税人权利,总结了我国在纳税评估中对纳税人权利保护的不足,并就如何对纳税评估中的纳税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柏惠  寇恩惠 《财政研究》2020,(3):119-128,F0003
从世界范围来看,房地产税在地方税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税制设计的特殊性和征收过程的复杂性也使其备受争议。本文着眼于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分析世界房地产税发展中已取得的共识、仍存在的争论,以及对中国具有启发性的结论。首先,通过分析房地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优势解释其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性。随后从两个方面分析房地产税征管中存在的矛盾、已有对策及其有效性:其一,以核心指标为基础建立税收收入分析框架,实现对政策行政因素的分析;其二,从纳税人的厌税情绪和对公平性的冲击两个方面实现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最后,尝试得出房地产税征收和改革中应遵循的共识性路径,并总结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应额外关注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税收征管法》是我国最重要的税收程序法,应当规范所有税种的征管行为,平等保护所有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以"征税机关模式"确定《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导致税法规范体系叠床架屋、左支右绌,给我国税法体系的融贯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带来严重挑战。以进境物品进口税纳税主体的认定为例,《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不仅在合宪性与合法性维度对我国税收实体法产生冲击,而且在权利救济维度侵害了进境物品所有人和收件人之合法权利,其根本原因在于《税收征管法》不当排除了海关征收或代征税收的适用,导致扣缴义务制度被迫"缺席"。有鉴于此,建议《税收征管法》适用范围应当摒弃"征税机关模式"而采取"主权模式",从而彻底完成我国税法内外统一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是个高税负的国家,同时,它又是一个税法遵从度非常高的国家。加拿大的税收征管体制是建立在纳税人"自我遵从"的基础之上,这得益于其完善的税收信用管理体制。本文介绍了加拿大税收信用体系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其对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原则。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统一在诸多层面体现了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本文通过对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其在实现公平和效率方面的得失以及价值选择,着重研究了企业所得税法在纳税人、效率、税收优惠以及反避税等方面对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回应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