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快速城市扩张中的征地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征地冲突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城市扩张与征地冲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中国各省市征地冲突发生率与城市扩张速度成正比,与人均耕地面积成反比。研究结论:城市快速扩张是导致征地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缓解征地冲突的政策建议包括:(1)改革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削弱城市扩张的政治驱动力;(2)调整城市扩张成本分摊结构,保护农民群体利益;(3)建立、健全征地过程中利益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征地冲突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机制,建立征地冲突中的主体刺激—反应模型。研究方法:复杂适应性理论,刺激—反应模型,案例分析。研究结果:(1)征地冲突具有复杂性系统的聚集性、非线性、动态性、流特性以及多层次性5个显著特征;(2)征地冲突系统的适应性机制包括微观层面的主体适应性行为和宏观层面的群体动态演化机制;(3)征地冲突主体的反应型、决策型等适应性行为通过刺激—反应模型中的探测器、执行系统和效应器得以表征。研究结论:刺激—反应模型能够清晰刻画复杂的征地冲突系统,有助于厘清征地冲突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及其与宏观环境的交互作用机理,从而为征地冲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征地纠纷的现状、特征及解决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国明  江华 《南方农村》2006,(6):27-29,34
土地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问题。面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征地纠纷,本文通过对征地纠纷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征地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征地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探索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方向。研究方法:通过探索征地补偿与农地土地价格的关系,试图回答征地补偿标准高低的问题。对征地补偿制度进行经济分析,结合理论和国际经验探索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提出改革建议。研究结论:(1)《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定低于农地的土地价格,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的区域和当采用高限的土地补偿倍数和安置补助倍数时;(2)在"一对一"式的征地框架下,单纯提高补偿金难以平息征地中可能产生的种种争议和冲突;(3)"零星式"征地不利于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4)由于土地价值及其增值是由社会和国家(政府)带来的,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土地价值的归属,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高地补偿征地,过高的征地补偿也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公平问题。笔者就征地改革制度提出建议:(1)"整村"式征地;(2)扩大可征地的范围,变"一对一"式的征地为"一对多"的可能征地关系;(3)改进征地补偿的计算方法,提高征地补偿的公平性;(4)将一次性征地补偿转变为按年支付的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与"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商榷,籍以深化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律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该学说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没有任何歧义,这与集体化以来农地所有权属高度分化成为地方性知识并具有多种含义和所指的事实不相符;(2)该学说认为中央有意不在立法上明确界定农地的所有权归属,这与相关法律一直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立法技术试图明晰它的立法史实相违背;(3)该学说认为"有意的制度模糊"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且能有效化解土地纠纷,这些也与中国农村改革史和土地纠纷的发生机理相冲突。研究结论:"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不能成立,不可轻率使用"模糊"之类的词语来概括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征地行为导致的征地冲突事件愈演愈烈,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新疆农村征地冲突诱导因子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检验与修正,对新疆农村征地冲突发生路径展开深入剖析。结果显示,征地利益分配对新疆农村征地冲突的产生和化解起着决定性作用,征地监督和征地调解贯穿征地活动始末,对两者的合理把控将对征地冲突事件的产生起到辅助性的缩减作用。因此,应在征地利益分配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征地补偿款、妥善处理同地不同价现象;加强对征地实施主体、征地补偿程序公开透明度、征地补偿款发放情况的监督是减少征地冲突的有力保障;畅通征地调解渠道、对征地调解人员加强专业性培训将成为显化征地调解效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剖析地方政府防范征地冲突群体性事件的话语,分析话语的产生、扩散和接收,实证测度地方政府防范征地冲突群体性事件话语的有效性和影响程度。研究方法:定性(演绎、归纳和解释)和定量(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话语有效性与官方话语满意度正相关,在1%的水平下显著;(2)官方话语满意度与政府公信力正相关,在1%的水平下显著;(3)官方话语满意度与政府形象正相关,在5%的水平下显著;(4)政府公信力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提升话语的有效性、倾听民众的心声、做到办事有效及透明等,能够提高群众对官方话语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不同征地合作模式社会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运用制度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从治理结构层面比较分析不同征地合作模式的社会成本,剖析现行征地制度的效率难题,探索征地制度改革方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农民关系与合作方式决定征地的社会成本内容与阶段分布;(2)强势政府模式与弱势政府模式的社会成本均较高,平等合作征收模式的社会成本较低;(3)政府—农民地位不对等加大征地的社会成本。研究结论:(1)社会成本上升将成为倒逼征地合作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2)提升农民参与、谈判权利,建立政府—农民合作征收模式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弄清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以期为政府制定土地冲突管理的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法,演绎法.研究结论: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征收土地不遵循法定程序,非法强行征收土地.土地征收补偿、安置问题突出,乡(镇)政府、村委会及少数干部行为失范,农民开始当让不让甚至联合行动,地方政府对征地纠纷与冲突的管理缺乏成效.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构建征地冲突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根据均衡概率找出引起征地冲突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征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博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采取违法征地的概率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检查成本、农户的维权成本呈正向关系,与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和农户维权后征地补偿标准的提高呈反向关系;(2)中央政府采取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收益呈正向关系,与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和政绩的损害呈反向关系;(3)农户维权的概率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时的收益呈正向关系,并与农户维权成本、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标准的提高和对其政绩的损害呈反向关系。研究结论:降低中央稽查和农户维权成本以及地方政府的违规收益,同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大对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使利益主体博弈行为趋于合理,可以避免或减少征地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赵蕾 《南方农村》2013,(3):44-4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民事纠纷也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衣事特别程序整体上说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是一种根据农事纠纷的特点更加简单易行的程序。对农事特别程序与衣事法院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快速解决农村纠纷、实现民事程序的多元化以及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宅基地流转纠纷主要有传统和新类型两大类,其特征表现为主体呈现多元化、纠纷原因复杂多样、争议内容广泛。农村宅基地流转纠纷解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法律规定不完善,导致纠纷解决缺乏确切的指导规范;司法救济效率相对较低,无法解决夹杂在宅基地流转纠纷中的其他社会矛盾;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的强制登记制度尚未建立,行政部门不配合加剧纠纷处理难度。完善宅基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注重宅基地流转纠纷源头化解;完善宅基地流转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3.
Trade disputes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bananas, beef, and biotechnology stem from rent-seeking by special interests, consumers' fears about food safety, and mistrus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enforcement. The unwillingnes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o abide by the decisions of the dispute settlement panels threatens the integrity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hose fundamental weakness is its inability to resolve conflicts when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disagree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ue to overriding domestic political concerns.  相似文献   

14.
征地制度改革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剖析征地制度改革研究静态分析的缺陷,厘清征地制度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和把握征地制度改革的动力和演绎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收益—成本法,关系演绎图解法。研究结果:征地制度改革要得以推进,改革所产生的收益—成本要具体化为参与方利益集团的收益与成本之比较。研究结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三方各自追求效用收益极大、成本极小的互为因果的博弈行动驱动着征地制度改革的演进,演进方向应是创建Pareto改进的非零和博弈的规则。而参与改革三方的多阶段重复博弈决定了征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完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流转的登记制度不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的缺失,行政角色的错位,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并从法制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行引导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征地冲突后果评价与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征地冲突后果评价和预警的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检验征地冲突后果评价和预警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文献法,神经网络。研究结果:征地冲突后果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较高,预警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也较为乐观。研究结论:征地冲突后果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合理,BP神经网络适合在这一领域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农用地抵押制度建设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农用地抵押制度建立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在分析农用地抵押争议点的基础上,结合龙泉驿区农用地流转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法理分析法、中外比较法、实证研究法及收益还原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全面阐述了农用地抵押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农用地经营权抵押制度建设的问题,确定了农用地抵押的基准价格,提出了完善农用地抵押制度相关法规的建议及健全相关配套组织的设想。研究结论:在规范制约机制、明确抵押责任的前提下农用地抵押权可以实现,龙泉驿区试点对推广农用地抵押制度建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特征及利益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后的运行机制和利益保障制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结构,分析了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特征和利益保障制度。研究结论:城市一体化的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有机融合的市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要求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产权平等、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直接对接、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中集体及农民获得足额的市场价格补偿、集体所有土地的流转的收益主要归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农地发展权得到充分补偿、重新定位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为确保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的运行,要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地方政府获取并维持稳定长期的土地税收收入、建立健全税收体制以调控土地利益分配、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以非市场化政策手段调控土地用途导向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纠纷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修法思路。研究方法:逻辑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有着浓厚的行政化、诉讼化的色彩,单方启动、强制管辖、一裁非终局等特点也有悖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案件分流功能未能实现。研究结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首先应当明确该制度的法律属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去行政化和去诉讼化的改造,实现与民事诉讼的合理对接。  相似文献   

20.
Decentralization of land governance is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land tenure security of small‐scale farmers in Africa, through ensuring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ir assets and reducing land‐related conflicts. This paper, however, cautions not to have too high expectations of transferring responsibilities for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dispute resolution to local government bodies. Field research in Mbarara District in south‐western Uganda brings out how decentralization has limited impacts in terms of localizing land services provision. Nonetheless, local land governance has transformed in important ways, as decentralization adds to institutional multiplicity, and fuels competition among state and non‐state authorities, and about the rules they apply. Rather than strengthening local mechanisms for securing tenure, the reforms introduce new forms of tenure insecurity, fail to transform local conventions of dealing with land disputes and delegitimize local mechanisms for securing tenure. In practice, decentralization has had limited effects in securing tenure for the rural poor, yet reinforces the presence of the state at the local level in diverse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