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东、西方“诗意地栖居”哲思及理论为基础,从“定向”“认同”“栖居”3个层次对昆明古城传统景观进行解析。通过对滇池地区自然环境空间的认识,以及“湖-城-山”结构景观序列的建立,实现城市“定向”于大地之上;紧密结合湖山环境,展开劳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的营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对地域产生“认同”;最终,因诗意抒发和精神上的诗意营建实现“诗意地栖居”。在现今环境脉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伦理关系,要以相互的关照为核心。理解过去并立足当下,通过强化昆明城市空间与自然的联系,并在具体设计中捕捉湖山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集结,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3.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 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 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 “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 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 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 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 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 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 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 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5.
苏丽  董建文  郑宇 《技术经济》2019,35(12):101
乡村景观的营建中,既要师法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又要师法于人,注重人的使用需求。通过问卷访谈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根据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活跃群体、资源群体、专业群体、弱势群体)需求情况,针对公众在方案规划与公示阶段的参与行为,构建了乡村景观营建中的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案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运用检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美景度、实用性、可行性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实用性(0.637 0)>可行性(0.258 3)>美景度(0.104 7)。指标体系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效果良好。此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 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 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 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 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 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 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 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 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 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董国珍 《当代经济》2005,(12):38-39
鹰潭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有“仙都”的美称,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的龙虎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既是中国道教正一派发祥地,又是中国崖墓文化发源地;坐落其间的上清嗣汉天师府,是东汉以来历代天师行道居所,其影响有“南张(天师)北孔(孔府)”之称。  相似文献   

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 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 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 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 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 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 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 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 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 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 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 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也推动仙都成为中国名山大川体系中的道教名 山,为现代风景名胜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发展迭代加速,人类的空间感知由于时间压 缩变得日益丰富,呈现出加剧的混杂和多元,复杂性是当代社 会百态的特殊呈像,也是人类世拓展的必然趋势。风景园林设 计需要对这一时代特质做出能动的设计回应,从设计意识到设 计技术。“自然”“装饰”和“质感”,3个源自并清晰于设 计过程的设计问题被作为面向复杂性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构建 的契机。“自然”对应于风景园林基本价值观的当代拓展与建 构,“装饰”对应于历史关系与自然关系的建构,“质感”则 对应于体验通感的建构。展示了通过实践做研究(RTD)的工作 路径,特别回顾了引发它们成为设计命题的触媒情景,以及在 建的真实过程与反刍式思辨交互印证更新的设计观念的产生, 目标指向表征景观厚性的共同呈现的设计技术,从而形成拓展 设计认知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3.
何建洪  陈颖  李林 《技术经济》2020,39(7):43-53
从影响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要素出发,分析了其当前战略中市场导向性和技术导向性与国际化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从资源角度探讨了企业创新能力禀赋的中介传导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目录中建有海外研发机构的25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泊松回归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存在显著国际化研发战略意图的我国企业来说,其当前战略的市场导向性对国际化研发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战略的技术导向性对国际化研发具有显著的激发作用;创新能力禀赋对国际化研发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在战略的技术导向性影响国际化研发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传导作用。因此,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树立创新为本的战略导向,构建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文化传承,强化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是我国企业推进国际化研发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居玖式”以“行望居游”分类山居的方式引发了“将身体运动与山居空间建立转译关系”的思考。基于此启发及园林调研,将“行望居游”的山居方式与典型的山居基本空间建立转译关系,并以空间图解的方法解析归纳出螺旋式、取景式、山房式、回环式、山梯式、并联式、穿越式、点景式8种典型的复合山居空间模式,旨在以“空间”视角深化对园林的认识,并提供园林设计的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自然;建造;建筑  相似文献   

18.
建章宫“一池三山”的布局源于汉武帝的神仙信仰。受此影响,其中的仙山形象应是上广中狭的台状构筑物。此种台状仙山与汉代慕拟自然的假山形象并行发展,成为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对汉代图像资料中的仙山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对“一池三山”的仙山形态进行探究。进而分析了这一仙山形态在古典园林仙境景观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汉代园林中用于迎仙的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理解早期园林中的景观内容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笔者多年从事风景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讨论了风景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从建筑教育中对待城市及景观的态度论及建筑师的自然观,继而从风景建筑选址、场所感营造、地形地貌处理、建筑师对待遗存的态度、建筑的体量感及中心性控制、建筑风格与形式,以及风景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建构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从方法论视角探讨了风景建筑设计的2种途径:哲学的途径和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