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出我国30个特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然后利用得到的评价结果与人地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人地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成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本文将政府间竞争划分为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比较两者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的大小,分析政府间竞争与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6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财政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正向效应,提高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61%;引资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负向效应,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2.51%;政府间竞争总体上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0.90%。时间趋势表明,政府间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抑制作用呈现波动下降的状态。研究结论:政府间竞争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相对效率的判别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介绍DEA模型在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特点及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城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调整方向提供借鉴。研究方法:采用DEA(数据包络法)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通过概率的基本原理挖掘多目标的信息。研究结果(:1)整体上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偏低,规模收益报酬处于递减状态,不同等级的城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收益报酬递增/减规律。(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相对效率的影响差异较大,并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强度和个性。研究结论:不同等级的城市存在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土地宏观级差效益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宏观级差效益是指因城市在一国地域分布中的差异而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收益。一般分为城市区位级差效益、城市功能级差效益和城市规模级差效益等三部分。本文对我国城市土地宏观级差效益做出了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目前阶段的一些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如土地的集约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实证分析和定量模拟土地城市化过程的波纹扩散规律,为理解土地城市化过程,认识城市发展阶段、空间结构以及开展城市空间扩张模拟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34个地级市1990—2019年不透水面数据,采用圈层梯度分析法研究增量城市土地密度分布特征,验证土地城市化过程的波纹扩散规律,并选择高斯函数进行定量模拟。研究结果:(1)不同规模城市其土地城市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波纹扩散特征,高斯模型拟合精度R2均值达到0.88;(2)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其土地城市化速度越快,空间分布也更为分散;(3)基于土地城市化过程的高斯拟合模型能较好地推导城市土地分布的宏观梯度递减模式,推导结果与观测结果相关性达到0.91(R2均值)。研究结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其土地城市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波纹扩散规律,且可用高斯模型进行定量化表达和分析,这一规律是对既有城市空间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以深圳为代表的10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以江门为代表的11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减小的趋势;从区位、经济等方面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针对中国综合指数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本文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对中国城市土地生态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方法:物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和2002年相比,2005年杭州城市土地生态水平有所改善,整体上呈现出由N03级("一般"水平)向N02级("良好"水平)跃升的趋势;(2)城市废水排放量增大是杭州城市土地生态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结论: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适合用于城市土地生态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研究结论: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和经济调控策略,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江苏省18县地块和地片层面调研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有机肥投资和改变用途投资,揭示承包地确权的投资效应因决策模式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并讨论地块规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研究结果:(1)不同于独立决策的有机肥投资,改变用途投资决策模式有集体决策和独立决策之分;(2)承包地确权对农户有机肥投资有激励效应,对改变用途投资则表现出抑制效应;(3)对于承包经营地块,随着地块面积的扩大,确权对改变用途投资的抑制效应随之明显减弱;(4)确权通过增加土地流转和信贷可得性来影响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研究结论:承包地确权通过降低土地产权风险有利于促进独立决策的投资,但也会增加集体行动失败风险和协商成本妨碍集体决策的投资,从而导致投资效应的差异。削减承包地细碎化将有助于减弱确权对集体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三权分置思想指导下,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同时,也应明确村集体在组织农户集体决策中的职责与行为规范,并积极探索有利于削减分配细碎化的土地调整新规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它是政府拥有的国有资产中最大的资产,经营城市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土地,不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对改变城市面貌,增强城市竞争力,亦有其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经营好城市土地,从四方面作了系统的精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解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剖析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及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启示。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紧凑型城市的"紧凑"内涵可以从规模、功能及形态3个维度理解,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理念可解析为土地高强度利用,土地功能适度混合,与交通耦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散化集中的土地利用形态。研究结论:紧凑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理念为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提出了"以高密度开发为准则、重视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以分散的集中为引导、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混合用地模式为指导、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以和谐舒适为目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营已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城市土地经营更是城市经营的核心。从分析当前城市土地经营的优势及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城市土地经营的优化对策,藉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土地影响因素的变化,建立了由8类因素共23个指标构成的城市土地质量分等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及地价验证等方法,对湖南省城市土地分等和等别地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指标体系评价的城市土地质量综合得分与城市地价水平基本吻合,客观地反映了城市间土地质量分异规律;经聚类分析和地价验证,湖南省13个城市划分为5个土地等,各等别城市地价水平差异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城市地价宏观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建立时间较短,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问题。本文具体阐述了武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自建立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育、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空间均衡、时间公平之间的耦合关系所进行的现状评价、趋势分析和综合评判 ,构建了深圳市国土资源协调度评价体系。通过定量化研究 ,对深圳市国土资源协调度的现状、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目前深圳市国土资源开发尚处于较好的协调状态 ,但在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地貌特点与城市用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状况的分析,为未来城市发展用地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受山地地貌条件的限制,重庆市城市用地的质量较差,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有限,供需矛盾突出.研究结论: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将成为重庆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出发,调整城市用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累退税、土地市场与地权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土地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分析累退税制度对地权配置的影响。研究方法:历史文献、逻辑推理与案例比较。研究结果:(1)人头税与土地税实际上均与土地挂钩,导致了事实上的土地累退税;(2)明朝的士人优免制度形成了制度上的土地累退税;(3)豪强与权贵具有更强的逃税和避税能力,造成了事实上的土地累退税;(4)中国近年来具有土地规模累进特征的农业补贴制度,对地权配置的影响起到了与土地累退税类似的效果;(5)具有土地累退税特征的财税制度影响了土地市场运作,促进了地权集中,导致了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研究结论:应改革具有土地规模累进特征的财政补贴政策,实现单位面积农业补贴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