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分税财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这一事实分析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SYS GMM方法实证研究了财政缺口、财政不平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论表明:在分税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财政缺口的存在,并不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转移支付作为弥补财政缺口、均衡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平衡的主要机制,对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显著的激励效应。另外,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激励,但在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分税财政体制框架内,这一供给激励机制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2017,(2):52-66
转移支付是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致力于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的同时,会对地区内部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产生何种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决策对转移支付的反应函数,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无论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均显著地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并依赖于中国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本身具有的城乡支出理性偏向,生产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更具边际经济效应的领域,福利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能实现更大社会福利效应的领域。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还发现,经济赶超水平越高,转移支付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作用越强,且中央战略政策对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偏向的抵御效应有限。本文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经济赶超水平的落后地区,很容易陷入转移支付阻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陷阱",我们不能忽视这类转移支付风险。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平衡地区财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因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起来的转移支付制度却未能有效地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为此,必须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彻底转换政府职能,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减少政府级次,完善地方税体系,加快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建设,采取规范的转移支付形式.本文仅讨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央和地方间共享税比例的财政体制博弈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政体制具有多层规划特征,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本文运用多层规划和博弈论方法,以共享税比例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变量,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博弈模型。模型分析得出,当地方政府获得的共享税比例增加时,地方的税收努力水平也将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减慢;为适应政府职能或支出责任向中央政府集中的趋势,中央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其共享税所占比例,同时增加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转移支付,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由此,中央政府通过选择最优的共享税比例和转移支付水平,以形成对地方政府更合理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并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证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5.
财政均等化指通过制度化方式保证各级政府有均衡的财政能力,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本文在对财政均等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泰尔指数二阶嵌套分解,对黄河流域地方财政均等化进行定量测度,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与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财政收支的差异趋于缩小。(2)转移支付对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具有显著促进效应。(3)中游和下游地区财力差异是影响黄河流域区域财政非均等化的关键因素。(4)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稳定。(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财政自给能力对黄河流域区域财政均等化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从国家层面来看,黄河流域地方财政均等化的目标选择要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一致,可将均衡政府间标准财政收入与标准财政支出差异作为均等化的目标,纵向均等化与横向均等化兼顾,以纵向均等化作为实现横向均等化的有效方式。在制度设计上以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为主、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为辅,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构建区域内地方政府均等化财力分配格局,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财政...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政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主体,特别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平衡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弥补地方政府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产品、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年来,广东通过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扶持县(市)困难乡镇财政等措施,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市、县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官永彬 《技术经济》2019,38(1):121-128
运用广义熵指数测度了2007—2016年我国省级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程度。结果显示:当前区际公共服务供给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不均等特征,但不均等程度呈平稳下降趋势。区域子样本分解结果显示,平均50%以上的总体不均等来源于组间。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政府竞争和转移支付对区际公共服务不均等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政府竞争加剧了区际公共服务不均等,而引入转移支付可成为平抑区际财政能力差距和治理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工具,具有显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最后指出,需要在现有分权体制下建立均等与激励兼容的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级阶段实现城乡人均公共支出均等化,实质是保证普遍公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初级阶段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是保证最低公平。我国目前处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初级阶段。为此,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是建立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共预算体制,建立以实现最低公平为条件的农村公共服务内容体系,建立以平衡政府间公共财力为原则的转移支付体制,建立主体合理、机制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化视角下的财政体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与基本导向。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需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明确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责,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及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形成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上发挥了较大作用,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趋于增强,但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从区域角度看,应该加强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1.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通过一个均等化转移支付条件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决策模型,对地方财政支出选择中的各种基本因素作了简单分析,并利用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政资金再分配地位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关系特征。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财力改善后,还可能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即存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替换效应;分区域的分析还表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财政资金净流入地区,地方政府对基本建设、行政管理支出项目的诉求越强烈。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在地区间财政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程序,更重要的是应强化地方财政决策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我国落后地区破除经济赶超下城乡“二元”困局的现实背景,在从理论概念上比较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一体化异同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论证并揭示了我国现有模式下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驱动将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陷入困局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以保证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既有经济赶超驱动下实现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供给变“被动扶持”为“主动支持”的破局构想;其次以实际数据分析加以佐证。研究表明:(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一体化的本质区别将直接决定地方政府利益的不同侧重点及其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2)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将地方政府利益重心从城市转向城乡,重点促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收益提升和支出成本下降,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由“被动扶持”转化为“主动支持”,彻底走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下的“二元”困局,实现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相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全国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工具变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地方政府收入行为视角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收入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在直接效应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且不会对地方政府造成直接税收扭曲影响。但在间接效应方面,均衡性转移支付会引致地区间扭曲的税收竞争。其产生的税基效应和税率效应相互抵消,对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的影响不显著,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行为呈现中性影响,并未产生正向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全国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工具变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地方政府收入行为视角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均衡性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收入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在直接效应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且不会对地方政府造成直接税收扭曲影响。但在间接效应方面,均衡性转移支付会引致地区间扭曲的税收竞争。其产生的税基效应和税率效应相互抵消,对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的影响不显著,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行为呈现中性影响,并未产生正向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5.
完善分税制支出端改革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财政改革自1980年实行承包制及分税制已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四十而不惑"的最好纪念是聚焦成功经验,客观认知财政改革前20年的"头羊效应"和后20年过渡期的某些弱效影响,以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均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政理财思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针对地方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统计数值的不同,运用《中国统计年鉴》大数据和因素法、参数法及等量替代等方法,破解了将地方常住人口换算为国际居住人口"标准人"的技术性难题;所探求的"标准人"系数可作为按国际分税制标准监测政府间人均财力均衡度指数,其改进模型"标准人"再分配公式融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亦可作为按国际居住人口标准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考察了我国转移支付的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效应。计算结果显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资金分配上均向财力较弱的地区进行了倾斜,具有财力均等化效应,在强度上,一般较专项要强。在构成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诸多子项目中,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向财力较弱地区的倾斜程度最强,教育转移支付次之,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励补助以及调整工资转移支付。但是由于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大,财力均等化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7.
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不恰当的分权路径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本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中国省际间的税收竞争与博弈行为进行检验。研究显示,省际间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这说明省际间在税收竞争中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目前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较低。而对省际间税收竞争增长绩效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显示,公共服务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与其财政充裕状况直接相关。为此,本文提出应加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转移支付的法制化进程,努力打破数量型增长的政绩观,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财力均等化转移支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是落后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通常是按照一般公式分配的。本文首先通过均等化转移支付一般公式的推导和解释,明确了隐含在一般公式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以及资金分配原则。其后,根据一般公式的资金分配原则,实证地分析我国唯一按一般公式分配资金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分析结果显示,仅就得到转移支付资金的省份而言,人均转移支付资金与财力水平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财力越强的省份,得到转移支付资金人均值也越多。这一资金分配结果主要源于以财政供养人口为主的资金分配方式。财力较强的省份,总人口中财政供养人口比重较高,以财政供养人口为主的资金分配方式最终导致资金向财力较强的省份倾斜。资金分配过程中对少数民族省份的优待也是资金向财力较强省份发生倾斜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财力均等化是中央转移支付的最基本目标,是落后地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本文选取了尽量能反映区域特点的13个指标,对我国的省级行政辖区做了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划分,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欠发达地区。通过变异系数指标对比了中央转移支付对三大区域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结论显示,欠发达地区的财力均等化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其间的财力差距反而被不断拉大。欠发达地区受中央转移支付财力均等化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导向不清和欠发达地区畸形依赖专项转移支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